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在鲁迅140岁生日之际 重读《鲁迅传》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鲁迅140岁生日之际 重读《鲁迅传》有什么现实意义?

发布于:2021-01-25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他,而是在心理和情感的深层距离里,我有意识地似乎离他越来越近;我不再把他当偶像了。他明明就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在深深的危机中挣扎。”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小明认为,鲁迅不是一个生活在云里的人。在他的思想气质里,有疑惑,有矛盾,有阴暗,有黑暗,但他永远是一盏明灯,照亮着前方的路,指引着人们在社会变革的迷雾中前行。

怀着对鲁迅的尊重和热爱,他写下了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代表了80、90年代知识分子突破启蒙话语,试图回归“鲁迅本人”,从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重新解读鲁迅的一次重要尝试。《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是三联书店今年1月重印的。

1月23日,在朵云书院的戏剧铺子里,华东师范大学的雷启立、倪文健、罗刚、倪伟、毛建教授和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周占安讲师齐聚一堂,与观众分享重读鲁迅在当下时代的意义。

朵云书院戏剧店场景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

王小明教授曾提到鲁迅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鲁迅的内心痛苦是相当复杂的,他只是象征了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全部精神痛苦。”忧郁是其性格的基调之一,贯穿其一生,形成了独特的鲁迅形象。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基础书”起源于一篇叫《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的文章。倪文健说,鲁迅的痛苦与他早年的生活和机遇有关。80年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普遍咀嚼痛苦,甚至被后人评价为“迷恋痛苦”。《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一版表达了整个80年代的“鲁迅观”。说了那句名言“绝望是假的,和希望一样”,鲁迅也在自我怀疑自己的绝望和虚无,所以他还是要“举起长矛”,最后进行“绝望的抗战”,这是王小明对鲁迅基本形象的把握。通过与鲁迅的同理心,读者的同理心被重新唤醒。虽然已经过了二三十年,但还是有内在强大的力量。

在罗刚看来,《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写作是直奔主题的,这与80年代中期以来的重写文学史潮流有关,也与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衰落或边缘化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精神和意识形态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与重写文学史、重塑鲁迅痛苦形象的要求密切相关,是90年代写作《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最基本的出发点。

陈独秀曾评论说:“天下的名声太坏了,就像鲁迅先生的老师一样.这位老作家终于保持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拒绝轻易附和,值得我们敬佩。”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人们开始以更加平实的眼光看待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这也是新版《鲁迅传》推出的原因之一。在王小明看来,无论在哪个时代,鲁迅都是一个失意沮丧的跋涉者,表现出自我磨砺、化悲观为动力、坚持前行的可能性。

客人当场说话

从现实,摆渡到鲁迅的精神世界

在王小明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注重“人心”二字,鲁迅是判断人心的专家。他的文学禀赋,他对阅读生活和书籍的洞察力,他受革命时代启发而涌动的道德理想,都使他能够避免盲目乐观的局面,把人们的麻木挖掘到更高的层次,指出那些本能不愿正视的东西。

甚至鲁迅

的作品距离现今已有一定距离,但他的丰富和深厚,即便同一个读者,也能因年岁的增长获取新的启发。在罗岗看来,《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承担的是“摆渡者”作用,能够把今天的我们摆渡到鲁迅的世界,而且鲁迅的世界是一个大的、高的、远的世界。正因为有这个世界存在,才会有所谓“反抗绝望”。

“知道绝望,但还要与绝望抗战,这样一种坚持,也是传记所勾勒而出的形象。这既是鲁迅的形象,也是20世纪中国的形象,这也是引起我深深同感的地方。”罗岗表示。

倪伟认为,传记作者充当的是一个“摆渡者”的角色,来回于过去和现在之间,通过对传主的过往生命经验的把握,把人们带到过去那个时代,但同时又能穿透过去,将人们带回到现在,通过对过往生命经验的把握,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当下现实。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包含作者在1990年代初的中国所感受到的一些尖锐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属于作者个人,而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者乃至普通人都感受到的。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真实写出了1990年代初中国特殊的时代氛围和人们的精神心理状况。“我们今天重读这本书,不仅要重返鲁迅生活的时代,也要重返写作这本书的那个时代,这样的重返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这个时代。”

在周展安看来,鲁迅的写作具有强烈的“及物性”:“要让自己的思想及物,我个人体会这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同步地要求着思考的自我否定和思想的动态化,这种强烈的及物性也必然带来对思考的忠诚和思考的艰苦。因为脱开现实,自足构造一套体系是相对容易的,而让自己的思考时刻保持独立的介入性,这是非常难的,是艰苦的。”

在郁达夫笔下,曾经如此怀念鲁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近一个世纪后,人们发现,这位以尖酸刻薄的笔调、横眉冷对的形象,孤冷地与整个时代搏斗的作家,存留给世人的,原是激情炽热的精神与生生不息的灵魂。

“今年鲁迅140岁了,但他从来也没有离开我们,就像歌里唱的,你一直在我们身旁,从来没有走远。”毛尖表示。

标签: 鲁迅 他的 中国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