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与季孙一起看郭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与季孙一起看郭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发布于:2021-02-09

过年加新衣服是春节的习俗之一,意思是告别旧迎新。几千年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连续不断的生活图景。春节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广大观众准备了一场为期一年的“中国古装文化展”,从2月6日开始。

展览场地

这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服装通史展览。根据季孙等中国学者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韩伟晋南北朝服饰”、“隋棠五代服饰”、“宋立傲晋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和“清代服饰”六个部分。展出近130件(套)文物,涵盖玉器工具、骨器、陶器等,配有40多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学术、知识性强,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深刻地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展览场地

展品中有宋《中兴四将图》、明亦庄公主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等数十件一级品。其中,明代祁阳王文物5件(《陇西恭献王李贞像》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 《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 《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装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首次展出。

龙溪展示了王利珍的肖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孝顺曹国公主殿下(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造型的物品外,还绘制了大量的折线图,制作了15幅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画像,力求全面呈现中国古代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简史的立体版。

展览现场的多媒体互动设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有幸邀请到92岁高龄的孙机先生为大家做现场导览,让我们一起跟随孙先生的讲解,了解我们的灿烂悠久的服饰文化。

孙机先生做现场导览

商周时期,统治者推崇“礼制”,使服饰的等级区分系统化,后世相继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对服饰有较大影响。这时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并引进胡服。

《组玉佩》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春秋 《六棱金带钩》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秦汉时期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服饰的革新。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而后者服装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中华服饰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

现场复原的西汉前期女性装扮与东汉文官着装

展览现场

隋唐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重要时期。隋代对汉魏冠冕仪制的恢复,为唐代服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唐代疆域广大,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都促使服装发展空前繁荣。当时的长安等城市居住有大量外国人,服饰上吸收了胡服的部分特点,发展出款式新颖、色彩绮丽、图案丰富的唐代服饰。

现场复原唐代人像服饰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动乱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程朱理学”占据了宋代的思想统治地位,影响了宋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在服饰上表现为一种简朴、内敛的倾向。与此同时,和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皆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现场复原宋元人像服饰

【明】元世祖画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元武宗画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现场复原明代人像服饰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其服饰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骑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现场复的清朝人像服饰

展览现场

标签: 服饰 现场 中国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