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圆桌|从齐白石到林风眠 现代绘画为什么成为“第二高峰”

圆桌|从齐白石到林风眠 现代绘画为什么成为“第二高峰”

发布于:2020-12-04

近日,“碰撞交融成长——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艺术名作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齐白石、李可染、林风眠、宗企祥等42位现代著名艺术家的87件作品,涵盖了北京、上海代表画家的优秀作品。

活动邀请了相关艺术机构领导、艺术家、收藏家现场介绍部分作品,圆桌分享现代中国画的风格传承与创新。以下是一些发言的总结。

展览场地

收藏家刘文杰:近现代绘画何以成为高峰

我认为“近代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高峰”是第二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宋画,那就从宋画开始吧。

《千里江山图》是从古至今山水画中信息最丰富,笔墨最精美,色彩最淡雅的一幅画。只要一幅画产生两个相同的笔画,其中一个叫做“走”;生产的两种墨水都是一样的,其中一种叫“行货”,《千里江山图》没有“行货”。它是千变万化的,有六种钓鱼方式,多种生活方式,多种工作方式。

从哪里开始看图?我们必须从笔墨开始。所有不好的笔墨都不是好画。好的画必须符合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笔墨细腻、含蓄或飘逸。比如北宋人画的《江山秋色图》,给你带来一种安心的感觉,很安静,很优雅。郭《早春图》树下的墨层次丰富多样,达到了用墨的精妙;范宽《溪山行旅图》是古画中第一幅重画,山有体积感和重量感。这幅画之后,最大气最重的画是李可染老师画的。

《江山秋色图》本地源网络

郭《早春图》源网

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宋代唐力《采薇图》中人物的表情,这就是人物的内心和思想。《泼墨仙人图》是国画和人物画的美。

《采薇图》本地,源网络

现在,我们讨论中国画发展第二个高峰的创新,首先是笔法的创新。

齐白石画的是颛丽的笔画,因为吴昌硕和齐白石都是金石派的画家,笔画如铁。如何鉴别齐白石的画?首先,他使用中间峰。第二,他用的墨水不错,是紫色的。他的墨水是灰色的紫色,只要不是灰色的紫色,都是假的。齐白石山水刻,是金石派的山水。再比如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自由写作》。他的点法因为湿润而被称为“春雨滋润”,线内多水被称为“轰轰烈烈”。

黄《粤西山水》在现场展出

其次,色彩的创新,刘奎龄的画采用“水染丝发法”,他将笔法和染法结合在一起,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他发明了一种染色方法,叫做“水染法”。水是白色的。他一遍又一遍地积聚白水。积水结束后,有一种里面积水的湿润感,然后在外面轻轻覆盖一层墨水。这是他的创新,这是千古绝唱的水平,远超宋绘画。

李可染在山水画中大量使用朱砂,是色彩上的创新。

这是傅抱石画的彩云,这种染色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我还想提一个重要的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钱松喦是一位将山水画中的所有色彩结合在一起的画家。他是中国从古至今色彩最丰富的画家,在山水画中运用了各种绘画和花卉的所有色彩。

傅抱石《日日凭栏洗耳听》现场展示

还有主题创新和表达创新。现代画家画出了许多以前没有画过的主题和造型,这是一种“主题创新”。例如,赵少昂画了一万多幅素描,刘继卣创作了一万多幅人物,刘继卣画了一个猴头的头发,采用了大写意,这是前所未有的。傅抱石有“三绝”。第一是画云,第二是画水,第三是画雨。这场雨真的感觉像下雨。还有林风眠画的阳光下的山水池塘,月光和灯光交融的光感,也是绝唱。溥儒,一个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画题材最丰富的画家,基本上是市面上人人见的假画,市面上拍了三四万张,真的不超过三百张,真的不到百分之一。

溥儒《粉梅》在当地展出

张大千说,溥儒的雪景自古以来都是最好的,真的有一种大雪花飘落的感觉。齐白石用他们铜勺里的一勺清水画虾。他画的时候都是假的,没有清水,没有透明的质感。而九虾九形九墨。虾的墨水如果都一样,那不用说肯定是假的。

现场展出齐白石《群虾觅食图》

现代中国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比如吴昌硕写的是从古至今最有审美价值的篆书,溥儒写的是最有审美价值的楷书。

吴昌硕《菊花图》现场展示

中央美术学院、南昌大学客座教授王彦伶:中国人“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及绘画意识

在这次现代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在西学东渐、全面西学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极大的洗礼。当时,胡适、蔡元培、王国维等一系列伟大的学者主张用西方现实主义取代或改造中国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伟大的先行者付出了心血,通过各种方式向西方学习。比如岭南派也从日本吸取了营养,但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西方的造型理论,无一例外都回归了中国的审美和中国的形象。江就是一例,他用笔触准确地描绘了它,用笔墨表现出油光水滑的质感,这是中西结合的最好例证。

宗企祥擅长人物画和山水画,尤其擅长长夜场景。1942年,宗企祥在重庆举办“重庆夜景”山水画展,一批他独创的中国夜景山水画首次亮相。宗企祥介绍了西洋画的画法,第一次在山水画中表现了嘉陵江夜晚的繁华灯火。徐悲鸿亲自主持展览开幕式,并写了一篇文章说:“宗企祥用贵州土纸,用国画水墨使重庆夜景灯光闪烁。亭台楼阁参差不齐,山峦崎岖,街道上满是非常朴素的笔墨。那些曾经说词说墨的,无话可说。时至今日,宗俊的笔墨筒中包含了无数意象,突破了古人的表现手法,是中国画的一大创新……”宗企祥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画改革家的代表人物。宗企祥还借鉴了西方的聚焦视角,借鉴了西方光影变化的表现方法,但最地道的中国水墨精神语言。

现场展出宗企祥《漓江夜泊》

李氏家族的景观李可染名扬天下,其构图适当借鉴了西方的全屏,然后使用了聚焦透视,尤其是在使用景观表达背光时。他还创造了“面墨”的方式。

李可染《漓江天下景》现场展览

刘继卣《猫戏图》现场展览

到了近代,西方的对焦透视、油画等技法完全传入中国,有学者评论说:“西方人擅长毕达哥拉斯的方法,所以他们的画阴阳远近,不输小米。画中的人物、房屋、树木都有阴影。用三角测量。把宫殿画在墙上让人想走进去。”

但造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当时李成主张用透视画法画飞檐,而沈括则说用“三距构图”,说这种画飞檐画不出中国画,而高耸的群山,如果把飞檐画在背上,只能看到一座重山,但国画的意义深远,需要画几十座山,几千座山,还需要画人在山上行走。用西方视角画中国画是不可能的。

徐邦达《树杪百重泉》现场展览

中国人用精神提升的眼光看待空间的方方面面。所以从空间哲学意识和感觉的角度来看,中国画意识绝对不是希腊那样的立体雕像的空间感,也不是埃及直线隧道的空间感,更不是伦勃朗古典油画所追求的深层空间,而是中国人对宇宙的节奏感和乐感。所以,“永无止境,永无止境”才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张新建:齐白石的坎坷“北漂”生涯

1919年春,57岁的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在北京定居,成为一个北方漂泊者。当时他生活孤独,生意冷清。在这期间,他写了一首诗,叫做《一粒朱砂,是用他所有的努力烧出来的。这个世界一再看到它的眼睛,把它看作是一个饥饿的家庭。”齐白石画了一幅山水画,混有花草,说:“未作画,不值钱。管的精神有变化,突然花草突然变山河。”当时齐白石的价格比一般艺人低了一大半,但是没几个人感兴趣。

1922年,齐白石的朋友陈师曾把齐白石的山水花卉带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画展。齐白石的画卖得很高,日本人很喜欢他。1926年和1927年给齐白石最大指导的林风眠和徐悲鸿先后来到北京。林风眠在法国留学后,被蔡元培推荐为北京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他聘请法国画家克罗多在西洋画系任教,齐白石在国画系任教。后来林风眠回忆说:“记得1926年,我在北京老艺术学院的时候,想请齐白石先生到艺术学院任教。结果学校一群国画老师反对,说齐老师如果从前门进学校,就从后门出去。这真是可笑。”但林风眠认为齐白石的国画有创作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结果齐白石在艺术学院的教学效果很好,尤其是教西洋画的克罗多,特别喜欢齐白石的画,和齐白石聊得很好。所以齐白石后来说:“我得和克罗多先生谈谈。历史知道中西绘画,但只有一个原因。他也知道西画的精髓,没有门户盲目反对。”

陈师曾《双秋图》在当地展出

齐白石的民间传统形式和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当时的艺术学院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中国画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1928年11月,徐悲鸿来到国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北京艺术学院),继续聘请齐白石教授教授中国画。1928年,蔡元培撤销教育部,改为大学院。华北地区的高校全部改为“北平大学某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也改为北京艺术学院。齐白石11月15日在北平上任,年仅33岁。徐悲鸿决定继续聘请齐白石。齐白石很开心。他说,受益者终于成为了大学教授,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从这段经历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齐白石的几个知心朋友:

首先,林风眠和徐悲鸿,林风眠崇尚现代主义,徐悲鸿崇尚古典现实主义。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形成了一种来自民间的清新幼稚的新风格。其次,有改革精神的中国画家陈师曾,创造了中国画新世界的张大千,都对默默无闻的齐白石大加赞赏。为什么?张大千晚年一直主张“简单胜于复杂,简单胜于匠心,伟大胜于精细,纯洁胜于能量”。徐悲鸿主张“宁要圆不要脏干净,宁拙不聪明”这是清代书法家傅山提出的:“宁拙不聪明,丑不如谄媚,轻不如滑,帅不如顺。”

中国近现代书画鉴赏终结了自清代以来以“四王”为代表的程式化、繁荣的主流、正统的审美史观。1927年,齐白石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我画山水二十多年,不喜平庸。前朝除了青藤、大地子,虽然有好人说王兴是画圣,但我以为是工匠做的。”后来齐白石有一句诗说:“我深羞于临摹赞美人间,但花与草是真的。如果有法不行,方徐龙眠就是替代品。”这一次结束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主流美学。

齐白石《藤萝》在当地展出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