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过程 也就是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

中国社会学:学科的过程 也就是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

发布于:2020-12-23

社会学是一门以“实证”为研究取向的学科,对生活的关注使其关注人的经验,包括人、制度、文化。这使得人们希望找到一种社会学解释来回答现实问题。如今,社会学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关注。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总体制度变迁的实际过程。

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本文节选自《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这本书。本文省略了原文的注释和引用。详见原著。标题是编辑取的。

原作者|李培林

节选|罗东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李培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社会学在中国的学科化进程反映了中国普遍制度变迁的实际过程,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洪流。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就像学校体系、邮政体系、铁路体系一样,是一个现代的“体系符号”,可以解读和延续现代的“意识形态文本”。这些制度的酝酿、引入和建立可能是渐进的、微妙的,甚至是无意的;随着时间的侵蚀和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原来的意义;然而,这些制度的形成过程确实包含着观念的断裂、方法的创新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简介:李培林,1955年5月出生,中国当代社会学家。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一个

从书斋知识到现实世界的“生活”:

现代社会学的兴起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制度变迁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虽然制度变迁并不像观念和观念的变化那样充满辩论的激情和攻守的戏剧性变化,但与日常生活中基层结构的变化相比,毕竟是显著的,具有思想符号和行为规范的普遍意义,尤其是政治制度的风云变幻,往往成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在现代化进程中,日常生活基本结构的变化是最频繁、最不引人注意、最频繁、最持久、最根本、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很多学者习惯于把观念和概念看成比日常生活更深层的东西,但是现代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却把这个概念颠倒过来。

历史上的学者似乎总是注重从书中寻找知识,注重师生关系,强调思想渊源。学习的深度取决于概念的锤炼,取决于能否从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新的词汇,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话语和概念符号。油、盐、酱、醋、茶、食、衣、住、闲的日常生活,大概应该归于肉体的终结,而不是什么值得学者关注的东西。

现代社会学方法的出现,是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开辟了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观察中寻求知识的途径。学习,学会问,这可能就是学习的本义。但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世界上很少有人把社会学中所谓的社会调查方法概括为一种学习方式。

法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师f .莱普利(1806-1882)在1864年写了一本书《欧洲工人》,使他成为最早创造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先驱者之一。

涂尔干(1858-1917),也译为涂尔干、杜尔卡等。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创建于《社会学年鉴》年。他们和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一起,是社会学的三位创始人。

然而,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通过他1895年发表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1897年发表的《自杀论:一种社会现象的研究》,使社会学在学习方式上完全脱离了哲学的母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扩张和维护殖民地的需要,人类学得到了刺激和迅速发展。对土著社会的关注导致许多人类学家在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进行实地调查,社会学的参与式观察和调查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理论的适用性,革命理论家很早就开始使用社会调查的方法。1845年,恩格斯24岁时,根据实地考察,写下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80年,62岁的马克思还设计了一个有100道题的《工人调查表》。

2

标签: 中国 社会 社会学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