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欧洲工业革命前后 藏硬币的“守财奴”只是小气吗?

欧洲工业革命前后 藏硬币的“守财奴”只是小气吗?

发布于:2020-12-30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工业革命”已经是一个席卷博物馆的古老话题。但其实算上时间,也就200年前的事了,也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瞬间,而这期间它的关注度在加速下降。尤其是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区域研究和后殖民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人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亚洲或其他地方。此后,关于工业革命的新知识大多来自比较经济史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本来写于70年代,自然很难提出先验知识。然而,作者西波拉并没有让读者失望。

15世纪作品《纳税银》(马萨乔)。

Cipolla提到目标读者是学生和普通读者,这意味着可能需要在整本书中省略不必要和繁琐的论述,但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的确,一本书里的任何分析都是建立在材料、分析工具和分析师的想法之上的,而这些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西波拉打算增加阐述,并告知读者一个概念和方法的来龙去脉。

但是,再看了几章,发现西波拉的写作其实贯穿了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从价值、需求、财产转移到劳动,再到资本,他的大部分概念在历史上都不是连续的。比如18世纪以前,送礼和慈善是非常常见的财产转移方式,没有公私需求之分,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定义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波拉的写作过程中,他说,“如果经济史要有意义,我们必须谈论社会史。”。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重点。这也是题目中“社会与经济”的含义。经济行为渗入社会。Cipolla将工业革命前夕的社会和经济演变追溯到持续了这么久的11世纪。这也意味着表明由工业革命形成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植根于欧洲漫长的社会演变。当然,这一切也在改变着社会,所以人们赞美它,反思它。

Cipolla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进化如何改变经济行为并引发工业革命。在这一部分,他不厌其烦地介绍工业革命前经济概念的形成、内容和演变,相当于讲述了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这实现了他的总体写作取向。关于经济向社会的转变,西波拉回答的不多。最后,他问,由欧洲发起并传遍世界的工业革命文明还有希望吗?本书完成后大约半个世纪,冷战结束后,全球工业经历了多次转变,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考虑工业的重新崛起。然而,作者的问题仍然是有意义的。可惜作者在当时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正如他所说,回头看看人们在工业革命中所经历的“幸福”和“苦难”,就有可能清楚地明白要继承和反思什么。

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以下内容摘自《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一书,讲述了工业革命前夕欧洲国家“个人需求”的演变。节选节略。

原作者卡洛M.奇波拉

摘编罗东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与经济》,卡洛西波拉著,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01

“平安岁月”不是工业化之前的欧洲的常态

同名电影(2005)剧照改编自19世纪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

可支配收入越低,食物成本越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条款上来说,就是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整体。这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当收入减少时,人们不能轻易减少食物支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不能吃得超过某一点。

1950年,食品支出占美国总消费支出的22%,英国占31%,意大利占46%。显然,一个国家越穷,其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可用收入的比例就越大。类似的论点也适用于面包支出和总营养支出之间的关系。收入越低,在面包、淀粉等“穷人”食品上的支出就越大。

在16世纪的伦巴第,一个关于劳动力成本和生活成本的纪念馆强调:

农民以小麦为生.我们似乎不在乎他们的其他费用,因为正是小麦的短缺导致工人索赔;他们在衣服和其他需求上的花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农民被归类为前工业化欧洲

标签: 开支 收入 欧洲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