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书籍装订与大众阅读:从卷轴、线到热熔胶

书籍装订与大众阅读:从卷轴、线到热熔胶

发布于:2020-11-11

说到大众阅读的发展,经常会提到造纸和印刷的进步,但其实书籍装帧技术的进步对书籍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收卷、折迭的装帧方式

在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人们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条在潮湿的粘土板上写字,然后在阳光下晒干或用火焚烧,储存在皮包或箱子里。然而,与此同时,在埃及出现了纸莎草纸,一种比粘土板轻得多的书写介质,今天西欧语言中的“纸”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人们将莎草根切成15-40厘米长,然后切开摊平,然后一层一层重叠,用木板挤出水,使莎草层紧密在一起,然后在阳光下干燥。完成的纸莎草纸页可以根据需要拼接成长达40米的卷轴,但大多数卷轴都有四五米长。

大约180-185座古罗马墓碑,老师和学生坐在中间,手里拿着展开的卷轴,右边的尼姑庵里放着一个装有钢笔和墨水的小盒子

除了纸莎草,还有动物皮革制成的书写材料,叫做羊皮纸。这种皮纸制成的卷轴成为古代西方常见的书写载体。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死海古卷》多为皮纸制作,最长的为8.148米。直到11世纪,几乎所有的手稿都是在修道院的特殊作坊里制作的。各种皮先去毛去肉,放入生石灰,然后架拉伸打磨,再切割,整个过程需要几个月。成品皮纸送到复印室,不断去除杂质,提高书写质量。因为皮纸没有纸莎草纸那么轻,容易粘合,所以经常用动物肌腱做的线缝合。皮革纸的生产过程繁琐且成本高。一份古代的《圣经》需要杀200多只羊。但纸可以两面书写,比纸莎草纸更有弹性,可以折叠、裁剪、装订成书。因此,纸逐渐取代了纸莎草和蜡板,从卷轴演变为线,演变为早期的书籍。

《死海古卷》写在用动物肌腱缝合的皮纸卷轴上

中国的卷装源于另一种书写材料,——帛书,由卷、轴、带、带四部分组成。有的时候文章直接写在丝绸上,有的时候有文字的纸依次贴在卷筒上。一般是在卷轴的头部贴上一张质地坚韧、没有字迹的纸或丝绸,头部系上丝绸“带”进行保护和装订。这种装订形式始于周代,直到唐代,大多数书籍都是卷轴式的。所以,如果看到《三国演义》相关的电视剧或图片,里面有人拿着线装书,就不符合图书发展的史实了。

中国卷轴的结构

折叠是卷轴加载演变而来的折叠纸质书,受梵高文件夹加载的影响。梵天夹最早见于用梵文写在贝多罗叶子上的古印度佛教典籍,传入中国后流行于隋唐中原。通过折叠,将书写好的页面粘在一起成长条状,然后左右均匀折叠,最后在第一片和第二片叶子上贴一张厚纸作为封面。现在我们买CD,上面印着歌词的可折叠小册子,或者影院里的节目,都可以理解为折叠的现代变体。

梵夹中的戴八叶经

子午线折叠

在唐代,卷轴和书籍之间出现了“旋风装”。旋风套装的外观是滚动条的外观,打开后每页都可以随意阅读。装订时,先以折叠的方式将书折叠起来,然后以一条略宽于书页的厚纸为底,然后将折叠好的第一页全部贴在底纸的右端,再将其他相册的右端依次贴在底纸上。《中国出版文化史》年,日本历史学家井上金推测,旋风服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唐代科举制度对音韵辞书补书的需求迅速增加。旋风装的装帧方法虽然不够优雅,但读起来很快。印花和线装方法成熟后,旋风衣逐渐消失。

龙卷风套装敦煌遗书《筮宅凶吉法》

作为缝纫技术的书籍装订:线装的历史

用麻绳捆绑以防止散开起源很早。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以实物表达思想的时候,云南景颇族把恋人熟悉的各种树叶绑成一束花,防止散开,互相送去表达感情。

到了商代,人们用龟甲、兽骨作为书写材料,出现了绳扎的装订方法。在龟甲的右下方,经常可以找到“书六”、“伦六”、“司六”等字样。是龟壳号,排列有序。龟壳中央有个洞,是魏为了防止龟壳散落而织穿的。竹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每完成一张竹简,就用丝、麻、皮绳做成“攻略”,称为丝绳“丝织”,皮绳“卫织”。于是,书籍的基本形式就产生了。由于简短策略上的字数有限,一篇文章通常被分成几个包,如《庄子》的《逍遥游第一》。所有的做空策略都卷起来放在“包”里,方便参考。

简策庄

到了隋唐,纸发明了,简牍换成了卷轴和树叶,但麻绳还是作为书籍装帧的方法保存了下来。敦煌遗书中,一般有三种缝合方法:

第一类页面比较厚,两边都是字符。对折后,呈现四页,内容相连。书页的折痕和接缝合在一起形成了书的背面。用浆糊粘着,浆糊脱落的地方用麻绳缝着。缝纫方法很随意,只缝一点点,上下两端,整本书的背面。

第二页很薄,只有一面有字,没有字的一面折叠。折叠后几页缝在一起,加封面纸,三眼缝合。这种装订方式的文字内容连贯,即使针脚断了,也很容易找到页面的正确顺序。后来线装书也是单面书写印刷,无字向内,字向外。

这种二次装帧方式除了醒目的三眼之外,与明清线装书没有太大区别,可以说完全具备了线装书的特点。

第三页也很厚,几页叠成一帖,几帖叠成一帖,折痕和书背一样,用麻绳反复磨损装订。但是因为几页堆叠在一起成为一篇帖子,只有中间一张纸的内容是连贯的。宋张榜集《逍遥游第二》记载:“缝破了,难以订购。刚开始的时候我拿了几份东施《墨庄漫录》,但是乱倒了。读了一年多,找了几次,都是缝纫的劣势。”这里提到过,一旦缝线穿破,书页就会被翻过来,也就是说第三种把书页重叠成帖的装订方式。

缝纫(缝纫)

与印刷书籍和一版一印的线装书相比,线装书的生产速度慢,技术要求高。另外,因为缝好的书的书页需要两面书写,如果书页比较薄,字迹会比较透明,缝的时候很容易被线破。但到了宋代以后,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书籍用纸越来越薄,已经不能满足缝衣缝衣两边书写的需要,到了宋代,缝衣缝衣逐渐被粘蝴蝶衣取代。

明朝以后,用线扎的方式又流行起来,但是扎的方式和背面缝的方式不一样。从明万历到清末的三四百年间,“合订本”成为中国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线装和缝纫的区别在于缝纫的方法,其中缝纫是在折痕处连接,而线装主要是在书的背面缠绕。两者在外观上也有很大区别。书的线设置在书的右边,在书封面的上面,线暴露在书封面的外面,设置到页面里面的部分比较少。翻开书后,从书上看不到线头;而缝好的书线则缝在书的背面,少暴露在书外,多缝进书页。打开书后,可以在书页的折痕处看到缝线。

在世界其他国家,线装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装订方式。大约在公元前200年,皮革纸发明后,蜡板在罗马和希腊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易于改变和重复使用的书写材料。几块蜡板用绳子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最初的书籍装订形式。然而,蜡板易于改变的特性也使它的应用更类似于今天的笔记本,而不是长期保存的阅读材料。

庞贝出土的古希腊女诗人莎孚的肖像,手持一个四页的蜡板和一支铁笔

西方线装书的正式发明往往归功于二至四世纪埃及的科普特人,所以线装书也被称为科普特装帧。线装书和羊皮纸的结合取代了卷轴和蜡板,用于装订羊皮纸抄本。这种早期的欧洲线装方法类似于中国的线装,直接把线缝进书里。有时候因为线头比较粗,书的书脊会卷起来变圆,线头细了书就平了。

希腊手稿约1396年(左),有一个圆形书脊;16世纪的伊斯兰手稿(右)比较平

科普特绑定分为单折和多折。单折类似于现在的骑马钉,只是订书机换成了线;多叠内页形成书芯,再用较硬的纸板做封面和封底。现在的精装书籍装帧仍然保留着多叠科普特装帧的这些特点。此外,今天有许多高级笔记本和手册使用这种绑定方法。今天,科普特装订已经成为螺纹装订的代名词。

科普特装订笔记本,单叠(左)和多叠(右)

如果说早期线装书的特点是无书脊支撑,那么在中世纪之初,欧洲书商又发明了另一种有支撑的线装书新方式。这种装订和以前的装订的区别是,线不是直接把书页缝在一起,而是把一摞摞的书页缝在一根带子或绳子上连接,然后把硬封面和封底缝到支架的上下两端。当时的封面和封底大部分都是木头做的,所以缝之前要先钻孔,然后再把书用皮革包起来。

在12世纪早期的法国线装书中,由白色鹿皮制成的封面已经磨损,里面只剩下一点点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最常用的是结实的双绳,提供了强大的支撑。16世纪下半叶和17世纪,双绳改为轻单绳,前盖和后盖不再使用木板,而是使用厚纸板,打孔更加方便。这本书装订好后,封面用皮革覆盖。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西方古典书籍的脊部,就像是竹结,是线头缠绕的地方。

16世纪的法国双拼装帧书(左)和18世纪的德国单拼装帧书(右)

在19世纪以后的装帧中,有时会在皮革下面埋上厚厚的纸条,以模仿琴弦的突起。这个“变相串”只是起到装饰作用。

一本1872年的皮装订的书,书脊上从外到内有四根“装订线”,但里面没有线,属于装饰用的“迷彩装订线”

从15世纪后期开始,也出现了另一种包装隐藏绳索的方式。这样,先用锋利的刀片或锯子把书孔切开,然后把绳子埋在里面,这样书的背面就不会有突起了。此外,在缝纫方法中,也有用又宽又细的带子代替线的情况。在完成内页的装订后,条带的两端和封底被装订。这种装订方法在16世纪的英国廉价书籍中非常流行。20世纪,线装逐渐成为昂贵的精装选择,在廉价的大众图书市场上越来越不常见,粘合剂取而代之成为流行。

18世纪德国线装书用羊皮带连接(左),1787年法国线装书用隐绳连接(右)

胶装平装书与大众阅读

胶粘装订作为一种装订方法早已存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装订方法叫“贴叶”,用浆糊把书页粘在一起。敦煌遗书中,有的一面写,有字的一面对折,然后将空白页接在相邻的书页之间,用浆糊粘在一起;有的页面直接对折,四面对折成四页,仅在折线附近2-3mm处贴。到了宋代,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只写一面,字向内折,然后与中间的缝对齐,用浆糊粘在包装纸上,称为“蝶衣”,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装订方法。但蝴蝶服饰被元初出现的“宝贝庄”代替,将文字向外折叠,因为阅读时会遇到两张空白的脸。明清时期,中国书籍又以有线为主。

蝶衣(左)和包北庄(右)

现在市面上的平装书大多采用欧洲诞生的完美装帧法,但从传统手工装帧到当代装帧,是大型工厂从车间生产到机器流水线的技术飞跃。无线涂胶过程中,胶水被加热到170度左右的液态,然后在60秒内涂在书脊上,等待冷却固化。未加热的胶水也可以用于装订,但装订不如热熔胶耐用。背胶书脊至少需要20-24页,不超过450页(使用100g/m2纸的情况下)。与线装书相比,胶订书的寿命更短,强度也不如线装书,但胶订书的优点是可以大规模生产。

当代无线胶订发明于1895年,但直到1931年德国信天翁图书公司(Albatross Books)首次使用这一技术推出平装书,才得到广泛应用。信天翁出版社不仅使用合成胶进行无线装订,还提高了书籍的尺寸和规格,批量生产平装书。此外,他们还使用颜色编码对书籍进行分类,方便读者选择。这些做法都被英国企鹅出版社采用并取得巨大成功,开启了世界范围内平装书的潮流。企鹅出版社当时用的是一枚——的六便士硬币的价格,也就是十支烟的价格,第一次开始卖曾经只存在于精装版的昂贵书籍。出版社同行面面相觑:换算成流通货币,不到三便士,也就是说每本书至少要卖出1.7万册才能赚回资本。然而,仅仅一年后,企鹅出版社的十本平装小说,包括海明威的《繁露》和多罗齐塞耶斯的《战地春梦》,就卖出了300万册。横跨大西洋,美国出版商罗伯特德格拉夫(Robert de Graff)也使用这种无线胶订方法印刷廉价的文学作品,并于1939年出版了在北美流行的“袖珍手册”。

企鹅图书特征的装帧设计

无线胶订平装书诞生后不久就爆发了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本小说和廉价的平装书甚至成了军需品。包括企鹅在内的许多著名出版社成立了战时图书委员会,尽可能压低版权费和印刷费,并为政府提供专门面向军队的“武装服务版”。这些平装书刚好可以装进军装的口袋,成为士兵们经常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干粮和弹药。参加过二战的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曾经说过:“如果裤子后面的口袋鼓起,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书迷。”

二战中读书的士兵

除了书,很多厚杂志也用无线装订,比如《贝罗那俱乐部的不快事件》。市面上卖的很多“精装书”都不是用线装订,而是用热胶装订,然后再盖上一层硬皮。无线装订在二战结束后仍然流行,在全球化的今天,它仍然是大众出版物的主流装订方式。

标签: 方式 书页 卷轴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