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中国蒙古族长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名册)

中国蒙古族长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名册)

发布于:2021-01-03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广阔。它用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讲述了蒙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和审美的感知。它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点,与蒙古族语言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蒙古语发音为“尔廷多”,意为长调歌曲,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蒙古国。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从13世纪开始,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长调的记录。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人的祖先就从埃尔贡河两岸的山林中迁徙到了蒙古高原,生产方式从狩猎变为了畜牧业,新的民歌形式长调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到目前为止,长调仍然保留着来自不同地区的丰富风格。在我国北方蒙古族和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长调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是代表蒙古族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一种艺术形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山地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农牧音乐文化时期。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延续至今的蒙古族生活方式。长调可以定义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中创作,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日期间演唱的一种民歌。它的材料大多是关于草原、马匹、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河流和湖泊。它以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语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歌唱形式,讲述了蒙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人文、风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知。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表演者穿着蒙古袍,伴随着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活,诉说爱情。他们主要用真实的声音唱歌,这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听一首长调的牧歌,就像站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与自然对话。

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与盛大庆典和节日相关的表达方式,在蒙古族社会中享有独特而受人尊敬的地位。蒙古游牧民族的婚礼、迁居新居、婴儿出生、小马牌等社会活动和宗教节日,都能听到长调歌声。在包括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在内的嘉年华游戏“那达慕”大会上可以听到这种长调。

长调是一首抒情歌曲,由32种旋律组成,带有大量的装饰性音符。音高高,音域广,旋律优美流畅,波动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它歌颂美丽的草原山川,歌颂父母的爱和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考。其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长而连续流动的旋律蕴含丰富的节奏变化,音域极广,即兴形式多样。上升旋律节奏缓慢而稳定,而下降旋律往往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来自于模仿草原生活的节奏。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仍然是蒙古人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阿拉善流行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轮番酒之歌》 《查干套海》 《辞行》,呼伦贝尔流行的《牡丹梁》,锡林郭勒流行的《辽阔的草原》,科尔沁草原流行的《小黄马》,都是具有音乐风格的长调民歌。

作为蒙古族长调的民间口头传承文化,家族传承、血缘传承、师徒传承成为千百年来蒙古族长调的主要传承形式。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品格的象征性展示,也是一种跨境文化。2005年,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长调是蒙古族的民族声乐。蒙古族长调堪称游牧文化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羊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马背上的歌。

(图片来自互联网)

责编:任文

标签: 长调 蒙古族 蒙古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