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袁枚:千次磨炼 千次变故 心境平和
袁枚:千次磨炼 千次变故 心境平和
众所周知,《随园诗话》是清代诗人、文学家袁枚的重要作品。他的“灵魂”理论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当时这首诗影响很大,到了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郭沫若和钱钟书都对这本书评价很高,郭沫若也写过《读〈随园诗话〉札记》。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验证,其对甘家派的论述受到了文艺界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在考据盛行的清代,袁枚的“魂论”标准就像一个春风,一扫当时文坛的阴霾。《随园诗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作者的诗学思想。欣赏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和才华。
他说:“诗人不会失去他纯洁的心。”所谓清心,就是诗歌要有灵性,要表达真情。严禁矫揉造作,说话无实质,呻吟无病。再比如,他主张“要创造新的思想,要诚实,要第一”,“写诗不用我”,“与古人和睦相处,写诗不用古人”,也就是说,不要局限于权威或古人的讨论,不要盲从习俗,要敢于独立发表意见。他说了这话,也照做了。他把诗里的东西都试了一遍,反复考虑,认真修改,不肯轻易给别人看。
袁枚画像
袁枚在一首诗《遣兴》中写道:“写一个爱好很难,改一首诗很容易。老奶奶还像少女,头不梳,不许看。”这首诗说明袁枚的创作态度是非常认真虔诚的,每一首诗都要一遍又一遍的权衡权衡,就像一个女孩子第一次打扮,头发还没梳整齐就从来不让别人看到。
有一次,他读了诗人姜欣雨写的七大奇迹《贺熊涤斋重赴琼林》后,指出诗中有两处内容不准确。姜欣雨立即承认自己写得太快太鲁莽,并敦促袁枚以身作则,写一首同样标题的诗给他看。袁枚当场写不出来,半个月后才交卷。姜欣雨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袁枚立刻从纸篓里找到修改过的草稿,说:“我修改过七遍了!”姜欣雨叹了口气,说道:“果然,第七遍比五六篇稿子要好!”袁枚就此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事从知悔学起,诗可转迟。”他不太赞同所谓的“快”。
袁枚说:“诗不能改,更不能改。不改就不爽,改了就尴尬。”他认为有分寸的问题,很难做到适度。尤其是袁枚不赞成改“少干活”。他认为诗人方富南青年时代写的《周瑜墓》里的“皇帝是骨肉,小乔是英雄”很稳重,很有趣;中年改为《对青河的大誓,小乔卸甲夜妆红》,意境不如从前;晚年改成“小乔妆湿,大谋玉”,文理上更不合理,极其可笑!所以他认为“保留几首好诗也是福”。袁枚特别不喜欢王安石乱改别人的诗。诗中有一段话专门引用了王安石任意删改别人诗的很多例子,指出是王安石让原诗“活人死了”“灵傻了”!
袁枚特别欣赏诗人的苦吟。在他的诗中,他收录了常州古赵文的两首“苦咏”诗:“不知功德在何处,但我觉得我将走到尽头”“为了稳定,我可以抵御寒冷。”这两首诗也可以说是袁枚的自我写照。
袁枚认为,改诗的过程就是石变金,死棋变活棋,腐变魔的过程。这些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对后世仍有很大的启示。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