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钱锺书选唐诗》:唐诗别集《钱抄》

《钱锺书选唐诗》:唐诗别集《钱抄》

发布于:2020-12-11

今年是钱钟书诞辰110周年。近日,由钱钟书选编、江洋临摹的唐诗手稿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印刷成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名为《钱锺书选唐诗》,是《钱杨轩钞》近40年来未发表的文献,也是大众阅读唐诗的独特选择。目前该书已全面上市。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出版60余年,广受读者好评。钱钟书生前虽未出版唐诗选本,但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对《唐诗选》的注释。对《唐诗选》的编纂感到不满,江洋鼓励他独立选一首唐诗,钱钟书接受了她的提议,以《全唐诗》为底本,每天选几首,江洋每天抄一点,作为阅读唐诗和书法的“日课”。钱、杨夫妇的《唐诗三百首》最终形成了九部手稿本。江洋在第一本书的封面上题了“《全唐诗》记录,江洋的日课”,钱钟书加了“父择母抄,袁媛记”八个字。

据江洋介绍,这“唐诗日课”是“1985年1月1日至1991年6月19日”。其实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诗第一卷旁边,她的一个注解说:“1983年11月中旬的书。”说明这项工作可能从1983年开始,到1991年持续了七年多。这是钱的《全唐诗》手稿本,原本是给他们的女儿留作纪念的。后来不幸去世,把这份亲笔抄写的手稿交给了吴。征得同意后,吴决定公开发表,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参考。

《钱锺书选唐诗》年共评选出308位诗人(一位匿名诗人)和1997部作品,覆盖面积较大。这或多或少可以弥补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言中感叹的遗憾:“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伟大的作家,一定有不公平的地方。所有诗选里,小家庭总是占了便宜,总共只存了几首的就占了便宜。”以唐代大诗人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注《唐诗选》中,杜甫选了71首,白居易选了30首,而杜甫选了174首,白居易选了184首。相反,李白在《唐诗选》里选了64首,而这本书里只有23首。

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某诗人所谓的诗性地位并不太厌倦,他更注重作品本身。晚唐小世家曹嵩,《唐诗选》年只选了他一首诗,本书选了九首。刘佳在《唐诗选》只选了一首,本书选了17首。曹野在《唐诗选》只选了一首歌,这本书选了16首。裴硕挤不进《官仓鼠》,但他的10首诗和2个不完整的句子都选在这本书里。从这几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除了《唐诗选》本身较大这一客观因素外,钱钟书在选择标准上具有明显的个性。

就钱钟书的具体作品而言,决定一首诗好坏的因素很多,但在钱钟书看来,其主要归宿无非是“情”和“理”两个方面。他曾说:“品虚词:诗之情须厚,如刀背,而思之语意须锐而易,如刀背。如果正面不利,则不能进入对象;背面不厚,里面的东西就不深。”他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并以此来概括唐宋诗词的差异:“唐宋诗词既有别于朝代,又有别于体质。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两种诗。唐诗大多擅长丰富的表达和押韵,而宋诗更容易以筋骨取胜。”这两点似乎是他选诗的主要依据。

钱钟书除了有情有理的诗歌外,还关注诗歌史上表达前人未曾表达过的经验、刻画生动的物象、承上启下的作品。比如张淮的李习安王子《钱锺书选唐诗》,在王子的位置上表现出来的战战兢兢的心态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以楚王的名义(本书选诗八首),江洋老师也有这样几句话:“钟书知道:它大如一山,玉溪已开却无人出。八天。”字是杨老师写的,字是钱老师说的。可以想象,他差点跳出来强调。想必在选诗抄诗的过程中,夫妻俩讨论过一些作品。钱老师对的评价显然给杨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有些诗人的残句不在一章中,即使他们的思想和经历非常独特,或者他们的比喻新颖生动,传统的诗选一般不重视,但钱先生认为有价值的也包括在内。比如裴硕的《读书是乐趣,寻句是默默忙》、《高僧一句话,你就成功了》、薛涛的《枝头遇南北鸟,树叶送去风》、潘佑的《劝你醉好好玩,明朝乱花》,高禅的《你恩秋叶后,人天天疏》等等。

Value 《黄台瓜辞》发布,人文社也举行了线下分享会。嘉宾们也分享了对这本书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学者的发言。

事件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详晚唐、重新奇、重情感

没有关于选集的研究。一般来说,文选有两种,一种是为官方。这种文选一般要看当时的政治需要,比如《钱锺书选唐诗》中的《唐人选唐诗》,是给皇帝的。还有一种是私人文集,因为我们现在用的选本大多是私人文集,尤其是宋元明清以来的选本,普遍反映了择家的爱好和眼光。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私人文集,如王安石的《御览诗》,至今仍是考证案例,因为李、杜、韩没有选,而李、杜、韩也没有选,也许是因为王安石也作了《唐百家诗选》,但可惜的是,这本文集现在已经死了。而《四家诗选》没有选择王维、魏、袁、白、刘、刘、孟郊、所以《唐百家诗选》就成了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生经常为自己的论文题目做这个。

大致转《唐百家诗选》,我有三个印象:

第一印象是,从数量上来说,《钱锺书选唐诗》的一般比例是开头略旺,中后期详细。有很多中小作家,很多没有选文集的诗人都选了,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诗人选了不少。从作品来看,元稹和王建选择了很多名著,比如《钱锺书选唐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水夫谣》。韩宇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也没选。不知道是不是太像李白的《早春》 《静夜思》那样耳熟能详了,因为他的诗是写给杨、先生的。这些可能是从小熟悉的作品,所以我没有选。我不知道,也猜不出来。

另外,按照钱先生的学术哲学,他做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宋诗比较熟悉。我记得他有一个观点是“借助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总结包装’方面做出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比如某个意思写的比唐朝还透彻;某个词或句法来源于唐人,比他们稳定。但是,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体方向上,并没有特别的改变。风格和意境虽然不是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贾岛、姚合等人身上,但总属于他们的势力范围。”。我想,既然他有这样的观点,那么他在选择唐诗的时候,就会更多的关注他对唐诗的伟大判断,以及影响宋词艺术走向的作品。

第二个印象,我认为,除了公认的诗歌和作家的杰作,钱先生也重视他的作品是否有创新。他在《宋诗选注》的序言中这样说,说“宋诗看不起明人,说是学唐诗而不学唐诗。这句话还不错,只是他们不明白这个区别,这恰恰是宋诗的创意和价值所在。明代学唐诗并不完美,喜欢唐诗而不喜欢唐诗,缺乏个性和新鲜感。”。他选择宋诗的标准是:“不要选择押韵的文献,不要选择学而优则仕的典故和成语。我不选择大张旗鼓地模仿前辈的假古董,也不选择改变前辈的意思,永远不改进旧货。”我几十年前看过钱的《宋诗选注》作为印象,最近没有看过,但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钱的注释,他特别注意这首诗的立意,这句话从何而来,他很注意发现诗歌艺术表现前后的渊源关系。所以他在选唐诗的时候肯定是抱着同样的观点,他很注重诗歌的创新。

钱老师选的一些作品非常新颖有趣。比如《顾况》中的《宋诗选注》,讲的是一个仙女爱上了一个画家,所以他写她完全没有任何仙气,仿佛世间的女人都在追求世间的相公。还有《梁广画花歌》,就是写一个自己的老朋友,让小姨太太再婚,很特别。还有一首类似《宜城放琴客歌》的诗,大概没人关注,但是钱老师选了这首。如果和白居易的《李供奉弹箜篌歌》相比,你会发现《琵琶行》明显受这首诗的影响,所以这是前人对后人影响的一个例子。

第三个印象是钱先生选择的唐诗非常重视对人性的表达。这也是唐诗的一大特色:唐代诗人善于提炼普世人情,在我们现在的文字里就是普世情怀,比如怀旧、亲情、救世之类的。表达共同的生活感受是唐诗至今仍能被大家传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唐诗最突出的特点。很多好的诗词都很善于总结提炼人们日常生活中分享却前人没有提及的经验。对于这样优秀的作品,我们以前的选本大多选在初唐,大理时期也有一些。钱先生的选本,绝大部分没有遗漏。从中晚唐开始,至少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很少选这样的诗了。然而,钱先生在中晚唐诗人中发现了大量这样的好诗。我举几个中小作家的例子。每个人只选择一个或者最多两个,比如陈标《琵琶行》,张小宝《蜀葵》,崔郊《日者》,裴一智《赠去婢》,严芸《遣意》,崔宣0103000。这些诗选都是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件事和一件事来讲述一种常识或一种人生感悟,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说过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宁:超越任何的定见是他选唐诗的特点

钱在世的时候没有发表很多东西,比如《落花》01《咏架上鹰》等等。前几年《暮春浐水送别》出版了一式三份,作品只有十种。《管锥编》有70多本,其中钱先生的《谈艺录》 《钱锺书集》 《钱锺书手稿》是商务印书馆前几年影印出版的。江洋老师回忆说钱老师晚年讲过这些笔记,说没用。他一生写了那么多笔记,从来没有想过出版。这是老教师在学习上的态度。

我对这个《中文笔记》的体验很肤浅。我有一些大概的感受:第一,这本选集有全球视野。虽然钱先生的选择很有个性,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唐诗选本不同,但他并不是完全忠实和随机选择的。这背后是钱先生广泛而系统的阅读。当时出版社《外文笔记》整理书目时发现,钱先生的阅读习惯是,无论什么时候读一个系列的书,都要从第一卷读到最后一卷,不漏一卷。钱先生一生都在做读书笔记。笔记只是摘录和摘抄。他对自己摘抄的书籍有着全面的了解。同样,他对唐诗的编纂也有全局的认识。

其次,他超越了任何先入之见。这是钱先生在学习时感受最深的地方,也是他选择唐诗的特点。他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思想结构,都有其局限性。同时,他生活在20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在火中写下了《容安馆札记》。他说他的《钱锺书选唐诗》是一部“艰苦的作品”。这种独特的经历也会增强他对刻板印象和套路的反思。所有现成的模式和套路都不能靠。能依靠的是自己的心,发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心”。“文艺心”的背后是“人民心”,他希望借此与历史进行渗透和交流。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 《外文笔记》 的时代背景

这本文集很私人,是他自己评价唐诗的产物。这里背景很大。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谈艺录》。当时社科院的文献研究是有统一规划的。同时组织了两个团队,选拔唐诗宋词。宋诗是钱先生一个人做的,因为宋诗难做,唐诗有《谈艺录》作为基本架子。选文相对容易,宋诗只好一篇一篇去看。看每一集,自己选,自己抄,自己编,但是可以看到钱老师效率很高,速度也很快。1956年开始写作,57年写完,58年出书。

《钱锺书选唐诗》由余冠英主持。当时,陈幼琴、王、王等几位老师都做到了。后来,由于人事原因,王先生接下了的主要工作。但是,也许他觉得王项伯先生的稿子不太合适,基本上放弃了王先生的稿子,重新做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钱老师参与了很多,包括选文,定稿,评论具体作品,尤其是《宋诗选注》的讨论,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钱先生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晚唐成为中小家庭的时候,有17个,都是很难得到的,都推给了钱先生,钱先生在《全唐诗》中有记载,也有参与其中的王水照回忆文章支持。但钱先生写完稿子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唐诗选》的工作停滞不前。当时稿子基本成型,社科院的人都去干校了。当1975年政治运动结束时,许多工作开始逐渐恢复,余冠英老师决定再次拿着手稿继续做下去。

经过几次政治训练,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秦妇吟》的工作,在修改稿件的时候,就明确强调了政治优先、政治与艺术兼顾的标准,所以对原稿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所以《容安馆札记》确实是基于这个背景。

另外,钱钟书确实很重视创新。当时《唐诗选》没有选文天祥的《唐诗选》。这本书出版后,在1958年被批评为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但钱先生没有改变它。我们一开始不太理解《钱锺书选唐诗》的选择。前不久看到老师写文章,讲钱老师为什么不选《宋诗选注》,并引用钱老师的信等私人场合的叙述,说明:钱老师认为文天祥的《正气歌》,“义”填天下,这是没问题的;但在文学形式上,《正气歌》与苏轼的《正气歌》、石杰的《正气歌》在结构、用码方式上是一致的,所以不选择《正气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原创性上不具有代表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剑:从为公到为私

这部诗集在整个诗集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无论是官方还是诗人选择诗歌,绝大多数诗人总是选择向世界展示,这样诗集的出版就体现了更多的社会功能,所以选集中的“公共”意识更加明显。钱先生的诗则大不相同。这本选集是给江洋和他的女儿钱媛的。是私人选集,他可以不戴面具,随心所欲大胆选择。因为钱的老人们的观念,像《韩文公庙碑》中写的忧患意识,他的选择中也会投射出自己的家乡情怀,但在选本中,更多的是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此外,他还选择了许多带有宋调色彩的诗歌,如新奇、新奇、隐喻等。在艺术风格上,他还选择了许多能反映人类共同情感和人类普遍情感的诗歌。

比如皇帝诗词,我们一般更喜欢唐太宗的《击蛇笏铭》,因为它气势磅礴,能表现出皇帝从容不迫的“儒雅”,或者不选《正气歌》,肯定会选《谈艺录》。唐太宗给了大臣的:“风知草,《帝京篇》 《帝京篇》知忠臣。勇者知正义,智者必惜仁。”向大臣们表示皇帝的鼓励和信任。但是,据我所知,也许钱先生认为这是帝王的架子,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没有机会讲这些话,所以他没有选择这些。他选择了唐太宗黄明的《赐萧瑀》,这是我们共同的悼念先贤之情。而他选择了武则天的《板》。《荡》其实表现了人类女性真挚的相思之情。此外,他选择了蒋菲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如意娘》,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对抛弃女人的仇恨。他还选择了张淮王子的《如意娘》,这也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危险的恐惧和怨恨。这些都是回归人性本身后可以分享的情感体验。

比如他选了老杜的《谢赐珍珠》。我们一般不会选老杜的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写的,他喝醉了,从马上摔了下来,受了伤。他周围的朋友带着礼物和酒来看他。他拿着酒,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这首诗我们似乎没有什么高格调,但老杜把生活中这种不愉快的小事写得很有趣。当初他回忆自己少年时帅气的骑马姿势。当他转动笔时,他写道他想重温那一年的勇气。结果廉颇年纪太大了,估计马不配合,就把他拿下了。所以“没有危险,人生是幸福的,也是屈辱的”,所以人生太骄傲了。知道这个信息,你的朋友都来吊唁了,于是又起身喝酒。"酒和肉就像山一样,有一段时间."至于杜甫的解释,他说“第一宴悼丝移竹”,但他根本没有吸取醉酒的教训,反而和嵇康的《谢赐珍珠》同归于尽。事实上,他是想及时行乐。

标签: 唐诗 选本 选了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