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董歌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歌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字从一本书传到另一本书,而董一家人则无话可传。爷爷奶奶把歌传给爸爸,爸爸把歌传给子孙”。这首侗族民歌明确指出,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于侗族歌曲。新中国成立前,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自古以来,他们的叙事、历史传承、抒情等。都是通过口头交流来教授的。正因为如此,尽管历史跌宕起伏,世界沧桑,侗族文化却得以保存下来,并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歌唱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老人教歌,年轻人唱歌,年轻人学歌,歌手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侗族民歌、琵琶歌、路障歌都是侗族音乐的杰出代表。“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精髓,没有伴奏,没有指挥。唱大曲的时候,不需要配器和指挥。有了严格的训练和唱功上的默契,歌手往往一蹴而就,完美无缺。主要特点是音乐中复调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形成。侗族民间有传统的歌唱班和歌唱队,每逢节日或歌唱队来访或迎接歌唱队来访,以唱“大曲”来赢得声誉。在唱歌班唱歌时,主唱结合所有人的合唱,高低声部分开。其完整的多声部结构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美的民间合唱,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据说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民歌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刘翔的《越人歌》韵体为侗族民歌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侗族民歌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比如宋代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一书中就记录了“玲玲”客串。到了明代,侗族民歌已经在部分侗族地区盛行。明代匡鲁《赤雅》中记载“龙歌闭目摇脚”,即侗族歌曲的演唱情况。侗族民歌的发展与鼓楼的生活形式、好客的风俗和侗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侗族大歌结构严谨细腻,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寓意深刻。
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七类:鼓楼歌、有声歌、叙事歌、儿歌、戏曲歌、社会风俗歌、混声歌。侗族民歌的内容通常模仿天籁之音,如鸟鸣虫鸣、山流水等。根据其风格、旋律、内容和演唱风格,可分为四类:嘎嗦(嘎霍)、迦玛、嘎香和嘎吉。嘎嗦也被称为一首大音歌,强调旋律的起伏和声音的美;Gama叫软歌,一般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温柔、迷人、有感染力;嘎香,又名伦理大曲,是一种以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曲;嘎吱,又叫叙事曲,主要是发展故事线和人物之间的对话。
歌曲创作结构主要分为一曲多词性、一曲一词、多曲一词。是数量最多的侗歌,经典的侗歌就属于这一类;一字一首是少量歌曲,一般不用于唱歌曲,主要用于欣赏;词多歌是侗族大歌中数量最少的一种,是侗族大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变异形式。
侗族大歌结构严谨精致,具有完整的三阶段特征:每首大歌由三部分组成,分为歌头、歌身和歌尾。歌头和歌尾互相照顾,把歌身设置在中间。歌词简洁,是一首“大嗓门歌曲”的焦点
2006年和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侗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侗族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皆低,人皆高”是侗族大歌的传统语音组合原则。美与和谐是侗族大歌的鲜明艺术特征。由歌手和演唱班演唱是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它承载和传递重要的文化信息,如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伦理和习俗以及智慧的本质。侗族民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方面都有许多研究价值。
(图片来自互联网)
责编: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