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张大千有一碗想家的鸡汤 包括世界上最贵的美食榜.

张大千有一碗想家的鸡汤 包括世界上最贵的美食榜.

发布于:2021-01-16

张大千老师不仅是国际知名的国画大师,也是顶级美食家。他曾经相当傲慢地说:“就艺术而言,我擅长烹饪,我高于绘画。”

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也是文化、知识和习俗的凝结。张大千一生热爱美食,擅长烹饪。自从1950年去印度新德里举办艺术展后,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游荡,在外国游荡,但无论他在哪里,一件中国长袍和一桌中国菜肴总是伴随着他的中国心。

张大千亲自下厨

张大千的美食情结中,有一些注重美食,热爱生活的因素。但从更深的角度来看,是张大千的美食蕴含着对家和国家的真挚感情和民族意识,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乡愁。可以说,食物不仅是张大千外在舌头上的物化标签,更是他内心深处的乡愁鸡汤。

几年前,我在美国十七英里湾第一次想到这个主意。十七英里湾,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卡梅尔。这里山海相依,岛屿秀丽,风帆映日,海鸥追浪。当我去那里的时候,它已经成为网上名人的一个出气筒,不同肤色的旅行者聚集在那里。但在20世纪60年代,它仍然是一个安静而偏远的地方,一个隐藏在松林中的小镇。为了享受这种远离世界的宁静,许多美国作家和艺术家纷纷来到这里居住。1968年张大千来到这个时候,买了一套不起眼的小二手房,低调的做了个“住”的名头。这时,张大千已经七十多岁了。在生命的暮年,他回归孤独,回归自然。大洋彼岸,在“盖房子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地方,他在暮年开始了“泼彩泼墨”的大改革,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泼彩与彩墨并用”的画风。

当时十七里湾距离城市文化艺术中心较远,代表他作品的画廊销售并不顺利。张大千经济压力很大。为此,连他个人收藏的镇宅之宝——董源的《溪岸图》也卖给了他的朋友王。再加上各种疾病,老人张大千想家,有强烈的乡愁。他常常在“我不知道今晚是哪一年”的梦中醒来,然后在“故国不能回头看月亮”中哭泣,伴随着17英里海湾中海浪的以泪洗面。

离“宜居”不远,有一个岛屿一直延伸到海边,上面长着一棵苍劲苍老的孤松,现在已经成为十里湾的标志性景观。那时,张大千经常手持一根棍子,在晨曦升起或太阳落山的时候,依着松树站很久,俯瞰中国。是的,“走遍欧洲、西南、北美,一定要看山,看青山。”为此,他在一首深情的诗中写道:“归山路漫漫,十年愿争饥。万里故里勤梦,挂帆时,岁岁还。"

张大千就是在这种生活、心理、精神等等的现实情境中,虔诚地把每一顿饭都当成纯粹的中国风,把它当成一次想家的旅行,一次对乡愁的慰藉。俗话说,只在舌尖,在心底。每次厨师开车从十里湾到城里唐人街买菜,张大千不仅亲自记下菜单,还反复叮嘱一定要去老店买中国的菜,这样味道才不会走样,从而实践了他的“为全国求‘真’味”

蔬菜地图

那天,我在“宜居”花园门前徘徊,久久不愿离去。我千里迢迢从黄浦江来到十里湾,就是为了欣赏一个美术大师的星辰大海和他当年留下的气息痕迹,也是为了成全一个老教师的劝诫。

90年代初,我在学习海派画家和画家的时候,谢老师对我说:“张大千晚年最重要的改革是在美国加州十七里湾,但他的大部分研究和传记都没有提到,有的只是简略地提到。你应该去那里看看。”第一次有人给我看了张大千手里拿着一根依松在海湾边的照片。夕阳西下,夕阳为“活着”涂上一层玫瑰色似的铜绿,洋溢着一种温暖的沧桑之感,仿佛在等待故人归来。

这时,陪同我参观的当地华人阿成给我看了张大千1971年4月15日在手机微信里收藏的一份家宴菜单——,用来招待来华盛顿“住”的老乡们。

六十年辛亥(1971年)四月十五日,恕人乡兄自华府堂来可以居,命家人治具驩(古欢字)宴,并邀正言兄、赓舜人伉俪、天循亲家、亲家母作陪相邀:

干煸鱼翅、香糟蒸鸭、葱烧乌参、成都狮子头、鸡油芦笋、鸡融菽乳饼、茶腿晚菘,豆泥糍饭、西瓜盅。

这桌家宴,以川菜为主,结合了海派菜的一些做法,是相当纯正、道地的中式菜肴。

手写食谱

张大千是把举办此次美食聚会,看作是他乡情的嘉年华、乡思的演示会、乡愁的小沙龙。为此,他不仅以俊美遒劲的行书写了菜单,而且郑重地邀请了其他的亲朋好友一起参加。让筷下的菜肴,舌尖上的美食,味蕾里的享受,成为乡思遥寄。唯其如此,乡愁就是唇齿间的相守,味觉中的相逢。因而,虽然去国多日、远居海外,但张大千对故土食物的嗜好,仍怀有一份虔诚。正是在这十七里湾畔的“可以居”,在看到这张家宴菜单的瞬间,我一下子解读出了张大千美食情结的真正内涵和菜单书写的精神指向。

1971年底,因“可以居”年久失修,又过于狭小,张大千在不远处的一片森林中,购买了一小块地,建造起也相当朴实的仅有一层的橘红色平屋,斋名为“环荜盦”。荜与碧同音,又含有在艺术变法上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意。

“环荜盦”的厨房相比“可以居”要大些,设备也齐全些,庭院中依然有烧烤炉。新居落成时,张大千亲自下厨掌勺,烹饪了一桌正宗的“大千菜系”,款待他在十七里湾的挚友,如画家侯北人、卡梅尔画廊郑月波等人。

张大千的厨艺可谓历经磨炼,至暮年时已是炉火纯青。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就有“民国画坛第一美食家”之称,刻有“大风堂山厨”之章。徐悲鸿说过,张大千“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房作美餐待客”。谢稚柳亦在品尝了张大千厨艺后评曰:“所做‘酸辣鱼汤’喷香扑鼻,鲜美之至,让人闻之流涎,难以忘怀。”因此,席间当侯北人连连赞赏张大千的厨艺时,张大千深有感悟地讲:“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

应当感谢中华美食,不仅为暮年变法、寂居海湾的张大千提供了生存的养料、精神的支撑和口福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汇集了境界与情志、修为与信念的综合能量,这才是岁月无法遮蔽的大师追求。

蔬菜图

1973年的5月,这正是十七里湾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张大千画了一幅自画像《人间乞食图》,以贺自己75岁生辰。张大千一直把自己的鬻画生涯自嘲为“乞食”。由此使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其后,深明陶诗之意的苏东坡则在《和陶乞食》诗中云:“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而那个困居在青藤书屋的陈洪绶,亦绘有《乞士图》。这些有风骨的文人名士宁可以自己手中之艺乞食,也要保持人格的纯真、精神的独立和生活的自由。也正是这种中国士大夫的精神遗绪,让数十年客居海外的张大千,出行始终是一身汉服,饮食始终是一式中国菜肴。据他的私人秘书冯幼衡回忆,大千先生的早餐也是纯国粹的,有油条烧饼、小笼包子、蒸饺(荤素皆有)、雪菜火腿面、葱油饼、烧卖、皮蛋稀饭、萝卜丝饼等。

1977年,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法已为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他告别了相居十载的十七里湾,回到祖国宝岛台湾。在美丽的双溪边,建起了“摩耶精舍”。为此,他在那幅寄给大陆老友的《荷花图》上欣然题诗:“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在美食烹饪上,更是如鱼得水。食材不仅新鲜,而且随处可得,不像在国外要寻寻觅觅。于是,张大千在“摩耶精舍”常举行家宴,那些美食成了“吃货”“老饕”们舌尖上的人间至味。而张大千依然保持着那种虔诚、认真的食性吃态,时常提笔书下食单。这些食单后在佳士得拍出了近百万美元,可谓世界上最贵的食单,也成就了中华美食的一个传奇。

“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如烧不好,不如竹笋。”这是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所说的,而他又称“君子远庖厨”,是美食家,但不会下厨掌勺。认为“饮食是大雅之事”的张大千,则是个动口又动手的双料美食家。既然他把饮食看作是乡思的载体、乡愁的代偿,那么,他也是以从艺的精神来掌勺烹饪的。可谓丹青、厨艺双精。

《大千风味菜肴》

张大千烹饪,白案讲究刀功,红案讲究火候,菜式讲究造型,食料推崇精选。一般不放味精,注重吊出食料原本的品味,即“本味求真”。为此,张大千的家宴虽无什么山珍海味、龙肝凤胆,仅是家常菜而已,但由于烹饪精到,使大家在唇齿间体验到了人间美味。据张大千的家庭厨师徐敏琦回忆,晚年的张大千兴致所起时,会亲自下厨烹饪,做好菜后,会邀请徐敏琦一起品尝,互相切磋。

张大千有一本美食专著《大千居士学厨》,那是他1962年住在巴黎郭有守家中,记录三餐及宴客的菜单,有如美食日记,以慰乡愁时所写。他用行草记录了他最喜欢的十七道菜的烹饪,如四川狮子头、粉蒸肉、回锅肉、红烧肉、棒棒鸡、绍兴鸡、水铺牛肉、玉兰片、宫保鱿鱼等等,这一份典型的家乡菜,弥散出浓浓的乡情乡思。也就在这一年,张大千借住比利时一位中国友人家中,并将该食谱赠送给了友人。

张大千是把烹饪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的,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而他对美食的喜爱,自然也传递到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画过很多白菜、萝卜、蘑菇、竹笋、蔬果,这无疑与他对食材的喜好有关。在一幅画着萝卜白菜的作品里,张大千写过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有人评论说,“这里面清脆的白菜和鲜嫩的蘑菇已经成了寒士操守的向往。而我每看到张大千画的白菜图,都想从画中摘下来吃了,因为他画得太传神了。”

标签: 大千 七里 美食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