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名册)

发布于:2021-01-06

南音,又名“弦管”、“泉州南音”,是福建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是一种集唱和弹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它起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音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传统的古老民间唱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类型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汉晋唐宋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一种具有古代中原音乐韵味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民间传说很多,大多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

南音与唐代及唐前的音乐有一定的关系。南音保留了唐朝以前的名称,也和唐朝的南音、大曲同名。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泉州作为陪都,商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交流发展。浙闽流行的楠溪江也对南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音的部分剧目得以保留。南音形成和发展于明代。明万历年间,木刻杂志共刊刻了259首南音宋庆散曲。泉州沿海的深沪(今晋江市深沪镇)有“深沪南阴半社”,而德化有“德化东里仙馆”的南阴半社。到了清代,南音进一步发展,创作了大量作品。南音剧目主要描写男女爱情和历史故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和封建制度的剧目,赞美妇女的辛勤劳动和家庭和睦。20世纪40年代以前,泉州称南音为“南曲”,现在“南曲”和“南音”很常见;因为南音乐队的编曲有两大类乐器,闽南老一辈艺人都称南音为“弦管”;厦门、台湾、东南亚多称为“南方音乐”;南音爱好者互称“串友”。建国后,南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新成立的“泉州南音研究会”收集南音资料,开办南音培训班,举办南音演唱活动。

泉州南音以右琵琶、三弦、左东晓、二弦的形式弹唱,唱的时候拍板在中间,这与汉代“丝竹更和谐,节日表演者在唱”的和声歌曲表现形式是一致的。其工尺谱有自己的体系,是古代音乐谱的遗存。南音用泉州方言的老方言演唱,发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音韵。唱歌的时候注意发音吐字,回归韵脚和电台。南曲曲调优美,节奏舒缓,古朴典雅,委婉深情。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朝以前传统的古代民族唱法,其歌手和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其随意,而南关的演奏也保留了唐宋的特点。南音由“大埔”、“散曲”、“之桃”(俗称“支”、“蒲”、“曲”)组成。它既有歌唱用的原声音乐,又有演奏用的器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丰富完整的大音乐。大配乐是纯器乐。有标题、乐谱、琵琶演奏方法,但没有歌词,琵琶、东晓、二弦、三弦是主要乐器;散曲,有曲有词。一般由琵琶、东晓、二弦、三弦等四种主要乐器伴奏,演唱者坐着用拍板演唱,也可以手里拿着琵琶演奏演唱;指套,又称“套曲”,或简称“手指”。每个“手指”都有歌词、锣溥仪、琵琶演奏方法和拍打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很少用于演唱;过场套曲是一种传统的演奏和演唱形式,其中的“直”、“普”、“曲”是严格按照“关门”、“卷门”重新组合而成的。南音以上述“指法、乐、乐”、“过托套曲”为特色,以全羌方言独特的表演唱法和唱法,自有的“工夫乐”和汉唐遗留下来的古乐器,构成了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南音曲目中有2000多首器乐和和声乐曲,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金、清时期的商代音乐、大曲、法曲、唐代的燕乐和佛教音乐、宋、元、明以来的歌词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其中《大浦》《金钱经》三套中的《范家鱼》、《饮大菊》、《知浦》中的《斗乐声》、《普安咒》,以及那些又长又慢的大辽歌(七绝派)等。延续了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并珍藏着西方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些信息。

南音用了五个汉字“公刘思一父”,对应的是“公上教正宇”,旁边附有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与实践中研究的“公支谱”完全不同,比“敦煌古谱”更为严格,是南音独有的。

com/newsapp_bt/0/13005024795/1000">

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任文

标签: 泉州 音乐 琵琶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