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寒夜客来茶为酒 古人也讲究“客来奉茶”

寒夜客来茶为酒 古人也讲究“客来奉茶”

发布于:2020-12-25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灶汤沸转红。

看窗望月有梅花是不一样的。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感体现在茶是家常便饭这一事实上。不熟悉意味着对茶的参与度还比较低。大多数人家里的茶都是亲戚朋友送的。追到爱喝茶的人,也可以喝一口。餐厅的茶大部分是免费赠送的,甚至省略了点餐环节。至于喝茶的注意事项和门道,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只有一种茶,几乎每个人都深深参与过,从小培养,长期实践。这就是“客来奉茶”。

每逢元旦,必有亲友来访。有些来看房的人看着眼熟,有些根本不认识。但是不管谁来,都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客人泡茶。里面还有一套客气话。主持人说:“来人,快泡茶!”客人回答:“别忙,坐好,坐好!”主持人一定要说:“这杯茶还不错!”就像剧中的一出戏,大多是程式化的对话。但是,当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气说话时,这些话就会非常生动。有时候假期经常去的时候可以连续听到三四个不同版本的以上对话,挺有意思的。现在想想,这才是真正落地生根的中国茶文化。

后来看了茶诗,才知道古人也讲究宾客奉茶。南宋杜雷的《寒夜》就是这个题材的代表作。

题目很直白,介绍了故事背景。第一次看这个题目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想到了金代诗人陶渊明写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内容如下:

日子一天天过去,月亮从东岭出来了。

远处,你可以看到天空。

风进屋,晚上枕席凉。

气开悟很容易,但从不睡觉。

在寒冷寂静的夜里,孤独会不自觉的降临。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它给人无限遐想。

茶诗的题目和字数各有千秋。大量的文字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点;如果你的单词更少,你会有丰富的想象力。题目讲完了,还要讲作者。这首诗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问作者就很困惑。

《寒夜》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杜雷。雷,原本是用来翻土的农具,听起来和雷一样。杜雷,字业,一号山人,江西人。虽然是官员,但只是个小职员,白白牺牲了。死因记载于宋代经《鹤林玉露》。据说晋朝后期,山东出现了反晋农民军首领李全。敌人的敌人自然是朋友。李权是个反金的伊势,自然加入了南宋朝廷。但时间久了,李权越来越有野心,最终公然成为南宋的大敌。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宋理宗决定出兵除掉李权。选择归选择,与武将郭旭同在。结果,郭旭到达了前线,去了,但在他能征服之前,他已经死了。史书记载,他的死因是:“他狂妄自大,受制于整个朝廷的参与,全军愤而下狱。”官僚主义严重到不能团结群众,最终被李全军扼杀。可怜的杜雷,此时正担任郭旭的助手,已被牵连。结果,杜死于乱局。

杜雷留下的诗歌不多,但这首《寒夜》闻名于世。结束了作者的一生,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寒冷的夜晚,这是最孤独最无聊的,即使你想安静的发呆,也会冻僵。虽然诗人没有说季节,但一定不是严冬,也是深秋。窗外的一切都快死了,增添了一丝悲伤;这时候有客人来做客,是不是解决不了寂寞?

今天,当我们拜访朋友时,我们更注意提前预约。如果冲到门口,出其不意的打对方,那就是极大的失礼。古人不如今人不便,否则刘备也就不必劳神了。一个微信,全解决了。古人走亲访友,如今似乎“风风火火”。虽然不够全面,但是有一种不可预测的感觉。开门看到朋友来访时的那种惊喜,是当代人感受不到的另一种幸福。

因为见面极其困难,古人总是花很长时间接待来访者。如果关系好一点,一定要过夜。谁知道呢,我们要等到下次见面了!或者是不可能再见面了!由于时间充裕,自然要慢慢点火烧开水。当“竹灶汤沸转红”时,精心为客人准备一份茶汤。这个过程太慢了,现在的人甚至都承受不了。但是在这个漫长寒冷的夜晚,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足够的时间“挥霍”在茶上。这不是一种幸福吗?这时候,不必客气地说“坐好,坐好”。让我们静静地坐着,享受窗前明亮的月光。佳克智,香茶熟透。这一切让一切都不同了。

明代邓国的《西屯女》也被认为是“客来奉茶”诗中的精品。但与杜雷的《寒夜》不同,很少有人知道邓国的诗。我们不妨把这两首茶诗放在一起欣赏。首先将原诗《西屯女》转录如下:

西屯的女儿十八岁,六条红裙子,没穿袜子。

表面的油脂和铅用手擦,百合山丹插头。

见客羞涩娇不语,进柴门掩门。

隔断问客人从哪里来,爷爷去官住。

马鞍被绑在马厅前的树上。我会在厨房泡茶。

诗人笔下的西屯女子,是一个插花满身,敷粉单薄的小村姑。杜雷写的是寺庙里的文人,而邓国写的是山野的村妇。对照着读很有意思。

估计平时家里很干净,突然来了个客人。西屯女人害羞得说不出话来。小女孩非常警惕。她没有给来访者开门,而是采取隔着隔墙大喊大叫的方式。询问原因后,客人被允许进入房子。客人进屋,西屯女人忙。首先解开马鞍,然后在厨房泡茶。这一系列行动,都有留住客户的意图。这个茶道真的很真诚,连马鞍都解开了。你说“坐着别动”已经太晚了。

是朋友来访,还是路过夏普,诗里没有细说。但是西屯女人都知道,只要客人离开自己的家,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再见面了。人的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相遇,这就暗示着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颗心的珍贵也成为了无常化为永恒的基石。这可能算是流行的“一时一期”。这个词最初是用日语写的,起源于江户德川幕府的Nii Naoki写的《茶汤一会集》。书上写道:“追根溯源,茶会是一次性会议。即使茶会与主人和客人反复举行,也无法再现此时此刻的事情。”这里的“期”是指一生的时间,“会”是指见面。

经过仔细研究,最早提出类似想法的不是景宜智璧,而是珠光宝气的茶人。在《山上宗二记》的《珠光一纸目录》中,可以发现诸光非常重视茶会活动中主客双方的影响。他认为,从进茶馆到出茶馆,客人都应该尊重馆主(也就是茶会的主人)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见面。另一方面,馆主应该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客人。

其实“一时一期”真的不是舶来品。“窗前月前有梅花,不寻常。”算不算一段时间的句号?“马鞍是马厅前的树,我去厨房泡茶”,是不是一段时间一段时间?

如今,便捷的交流让我们忽略了与人交往的困难。我们遇到的人其实每天都在变。我们总觉得离开微信就能轻松联系。但是有多少人喝过一次茶就没见过面?有多少人见过一次面之后连喝茶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也大多成了朋友圈里互相夸奖的朋友。

时间在变,空间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写到这里,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之前的陈词滥调。小时候住在巷子里的老人都不知道“一个时期会持续一段时间”。大家只是觉得泡茶能留住客人。好不容易遇到。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客人来奉茶,无疑是最暖心的茶。在中国茶文化中,有这么深刻的一部分,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仔细理解。逢年过节,别忘了泡一杯茶,送给亲朋好友和爱人。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寒夜 的人 客人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