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戏曲北路梆子|口音高亢威严

戏曲北路梆子|口音高亢威严

发布于:2020-11-28

北路梆子又称“在路上戏”,是山西北部大同、朔州、忻州的地方传统戏剧,是内蒙古、河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初,周浦梆子北移,在忻州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它的唱腔、旋律和朗诵与周浦梆子相似,但总的调子较高。后来受河北梆子影响,特别注重唱腔,创作了许多花腔。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号为-20。

历史渊源

北路梆子与周浦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清朝至民国时期,外国人一般称为“山西梆子”或“岱州梆子”,或与秦腔、濮戏合称为“西曲”、“西调”、“西”或“山山梆子”;当地人只叫它“戏”或“梆子戏”,偶尔也叫“秧歌”,比如河北怀来、涿鹿。解放后取名“北路梆子”,现在又叫“雁戏”。

北路梆子是陕北鄯善梆子地方化的产物。明末清初,陕梆子在晋、陕、豫三角地带形成,并很快传播到北方,在山西省北部、中部乃至遂川地区广为流传。根据1937年岱州鹿田台题壁记载,地方班社出现于乾隆初年,至嘉道时期形成自己的风格。清末民初,北路梆子处于鼎盛时期,约有200个班。从整体风格上看,有三个区域性流派:一是以辛、代州为中心的“代州路”,以通俗、精致著称,俗称“小北路”;第二条是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路”,以博大宽厚著称,俗称“大北路”;第三,“玉洲路”,以玉县为中心,以浑厚浑厚著称,俗称“东路”。

代表剧目

北麓梆子传统剧目抄本400多份。如《血手印》 《火焰驹》 《一捧雪》 《李三娘》 《王宝钏》 《金水桥》 《梅伯闯宫》 《宁武关》 《文书记》 《穆柯寨》 《四郎探母》 0103010 0103010。

传承价值

北麓梆子在戏曲发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北麓梆子对地方戏曲的繁荣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对板唱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梆子发展史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价值。

传承现状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北麓梆子像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同时拉开了距离,千人一见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传承缺失、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古老剧种北麓梆子,期待着它的拯救和保护。

(图片来源和网络)

责编:杨晓军

标签: 梆子 北路 梆子腔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