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徐惠泉:雕像、意向、无限作品

徐惠泉:雕像、意向、无限作品

发布于:2021-01-20

2021年1月22日上线

中国美术学会中国共产党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中国美术学会人物画艺术委员会淮安文化广电旅游局

北京郭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淮安美术馆

展览地址是淮安美术馆3号馆和4号馆

工笔画这个名称虽然流行于清末民初,但却是源于中国画体系的传统范畴。工笔人物画一直传承着以线条为基础,以类上色的古典表现手法。而“工笔画”和“工笔画”这两个名称用来表达“工笔画”这一本土概念,其中蕴含的理性创意往往被忽略。唐宋“水墨画之变”后,工笔与水墨并存,最终由水墨而来。在以水墨韵脚为中心的评判体系中,“工笔”因其对绘画建构的承担而长期被置于“写意”的对立面。

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存在的学者文化也随之解体。作为中国绘画中水墨精神的代表,文人画逐渐衰落。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美术学院的兴起重建了基于理性自觉的新学院传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艺术转型需求。蒋、徐悲鸿、潘天寿等人所倡导的教学体系,通过将西方绘画的科学写实引入工笔画的线描造型中,加强素描和速写的训练,有效地改善了中国画传统技法无法塑造写实人物的问题。同时,年画运动所倡导的工笔与年画的结合,也让众多工笔重彩画家积极参与,通过对现实生活、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细致刻画,悄然完成了现代性意义上的突破,从而确立了工笔人物画作为写实中国画主力的地位。在随后70年入选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中,工笔人物画长期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后,当代工笔画和水墨同时兴起,都倾向于表达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观念。与现阶段中国水墨画活泼的实验性创举相比,工笔具有扎实的步法,投射出一种“呼唤中国艺术传统以现代意识复兴创作精神”的平和心态。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多年来,在潘絜兹、林家俊、冯大中、陈梦馨等领导人的领导下,扛起了振兴中国工笔画的大旗。它在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倡导从欧洲古典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和日本绘画中汲取有效营养,为中国工笔画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了人物画委员会、山水花鸟画委员会、青年美术委员会。本次展览是人物画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组织策划的展览,也是对当前中国工笔画领域的回顾。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周景欣、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梦馨的大力支持,并邀请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工笔画画家,包括工笔画学会的多位著名艺术家、人物画委员会委员、活跃在当今画坛并多次获得全国美展奖项的中青年创作骨干。展出的作品不仅代表了老一代人在传统文化中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新生代古典风格与现代意识的强烈融合

展览名称为“龚人物实录”,意为通过一个“无限”的符号来延伸工笔人物画的学术内涵和文化身份。当我们热烈讨论为什么这种绘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主题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我们也必须冷静地面对它的数字图像的高速生产和

传播中滋生出的不良倾向。面对西方色彩体系的嫁接和当代绘画求新求变的观念语境,怎样重新认识民族文化技艺的独立特性,是当今工笔人物画发展进程中不得不克服的难题。这其中,首先要应对的是写意精神的依然缺失:明代之前的中国绘画只有粗细之分而无工写之分,但明清以降,“重水墨,轻彩绘,尚写意,抑工谨”的文人画理论大行其道,将水墨和写意推向了工笔的对立面,更将工笔人物画长期制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审美系统中。事实上“工笔”和“意笔”只是趣味和手法上的分野,这百年间这两者的关系经历数次调和,来自西方艺术的观念、色彩和构成等因素也不断参与其中。在现代工笔画蓬勃发展的当下,“写意精神”早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然而最近几年在各大中国画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极为工整富丽的人物肖像、群像,但也仅仅传递出对于“细”“密”的盲目追求。大量概念化、同质化的少数民族题材、农民题材、城市女青年题材充斥其中,写实主义的精工细作不过是画皮,内里空洞肤浅的人物精神将作者写意基本功的贫弱暴露无遗。

其次是色彩的滥用和材料的堆积:中国画古称“丹青”,以朱砂和石青这两种色彩材料代指,可见色彩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特殊地位。20世纪西方色彩理论体系的传入,极大扩充了工笔画的表现力,走出了古典工笔以“勾线填色法”为主的为再现客体而高度程式化的单一语言模式,加大了对自身主体的表现容量。现代工笔画的创作,更是色彩与材料双重作用的结果,两者的交互边界也被不断突破。在以中国画颜料为主的同时,各类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丙烯、水粉、水彩、金粉、银箔乃至油漆等都被广泛应用。这一方面带来丰富变化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又存在不相适应的堆砌与滥用。上世纪末的工笔画家在创作中只使用传统矿物颜料和丙烯等少量材料,当下则普遍出现材料繁复、堆积无序的情况,尤其堆金堆银,造成画面炫目刺眼,给观者带来严重的视觉疲劳。早在十年前,郎绍君就曾撰文抨击,将此问题列为“当代工笔画的重症”,至今仍未见好转。

最后则是没有节制的过度制作:得益于市场经济与信息传播的大繁荣,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形式语言已不局限于“三矾九染”“十八描”的传统笔绘制作,取而代之的是勾勒、涂染、拓印、喷洒、贴箔、打磨、堆积、厚涂、拼贴等多种手法。这一彰显生机与活力的多元创新局面固然令人欣喜,可表层语言一旦无法无度地扩张,象外之象、形外之形的表达就必然遭至忽视。每年在各类画展的评选阶段,都常见大量依赖制作的送选作品,全然流于技巧的卖弄和纯粹形式的玩味,且制作方法彼此相似,千篇一律。这种只顾追求工具和材料的搭配变化得来的花样翻新,已形成“为制作而制作”的有害局面,不但作品自身在视觉知觉的传达上不能和谐统一,作为工笔画家本应具备的笔墨与渲染功夫也日渐衰退。

显而易见,工笔人物画在当代的嬗变是各异多元的,但繁荣与多样并不一定意味着成熟。从当代创作生态中暴露出的问题,皆可总结为一句话:“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中国绘画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对人文本质的渴求。而当下材料介质和语言技法的泛滥,强调的只是工笔画的唯美主义特征,使工笔画降格为装点门面的装饰画,“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当代工笔人物画要超越历史、超越现状、超越唯美主义,就必须赋予作品以精神深度。如果失去了内在精神的支配,无论技法高妙几何,画中人也只是近似标本的存在,无法与观者达成心灵上的对话。

在历经东方、西方、传统、现代多重碰撞的百年之后,工笔画所蕴含的精细不苟的审物精神和借物抒情的微茫诗意,逐渐固化为一种恒久的视觉经验。而广袤的当代生活图景,又引发了对视觉新质的持续探求,旨在应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时代命题。“工∞·人物志”也将作为一项可持续性的学术建设,通过问题意识引导理性繁荣——在梳理并反思当代工笔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走出观念和形式的局限,为新世代构筑更加开放的工笔人物画语言脉系。

“工”的“无限”,也是“意”的“无限”,是求索精神与创造张力的“无限”。不论表现的媒介,还是立形的准则,深刻“视象”的呈现,向来取决于是否在文化维度的把握和自我思想的阐释上保持积极的超越态度。只有寻找到古今东西人文精神的一致性,为时代塑造出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鲜活形象,方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当代发展的突破路径。

2021年1月于南京

徐惠泉

▲徐惠泉

1961年生,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9年作品《温馨港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4 年作品《苏绣》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9年《花之梦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4年《江南丝竹——傍妆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8年《四季之一——荷塘情思》获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1994年《春江花月》获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创作大赛金奖,《芦笙响起》获江苏省文华奖。先后在北京、南京、台湾、香港及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泰国曼谷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2018年组织策划“大桥记忆”、2019年组织策划“春风化雨”连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展览项目奖。代表作品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全集》《20世纪中国绘画》等重要合集;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已出版个人专著、画集二十余部。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