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翻译参见|莫言小说《檀香刑》英语世界的文化之旅
翻译参见|莫言小说《檀香刑》英语世界的文化之旅
来源:翻译研究
卢巧丹,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
2013年,美国现当代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小说《檀香刑》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中国到英语世界,莫言的小说超越了文化的界限,翻译的过程成为了一个文化转型的过程。这种文化转型的过程被称为“文化旅行”。在异国他乡旅行,不乏新奇和快乐,但同时过程也是微妙、棘手,有时甚至是危险的。
旅行从原著开始。原作的经典性和文化语境保证了旅行的顺利进行。译者的“文化意识”在小说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旅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和谐地融入外国文化。求同存异是旅游中的一种文化策略。原文与译文的和谐是旅行的视觉。《檀香刑》,作为葛浩文老师的最新译本,目前很少讨论。本文从莫言小说《檀香刑》的经典与文化语境、葛浩文的文化翻译思想、求同存异的翻译观、原文与译文的和谐等方面,勾勒小说在英语世界中的文化之旅的轨迹,探讨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充分考虑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背景, 根据翻译目的、读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文化翻译策略,重塑小说形象和特色,再现原作艺术。
一、 《檀香刑》 的经典性和文化语境
作品的古典性一直是制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英国汉学家W.J.F .詹纳在谈到影响英语世界接受中国现当代作品的因素时指出:“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本的现状,真的不能令人满意……简单地说,我们提供给英语国家读者的作品,并不是比他们自己的或同语系的文学作品更好或不同,而是对19、20世纪西方模式的低劣模仿和改写……对于英语国家来说。葛浩文也多次指出:“所有想出国的作家都要扪心自问,即作为文学创作者,是否满足于把自己的作品作为社会文化教科书来读?他们是否更喜欢读者欣赏自己的艺术境界,获得共鸣?如果是后者,那么作家一定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划定自己的界限。“古典和恰当的文化语境是中国现当代小说顺利进入英语世界,开始精彩旅程的重要保证。
那么一部作品的古典性是什么呢?古典与古典有什么关系?钟芳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和欣赏,反映民族审美时尚和审美精神,极具独创性的文学作品”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优越性,即经典性。美国学者e迪安科尔巴斯认为,古典的概念是指对作品认知内容的审美判断。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取决于对其认知内容的审美判断,以及能否在审美维度上取胜,即比非文学文献和一般文学作品具有更优越的审美特殊性。用科尔巴茨的话来说,“文学作品独特的认知价值及其客观真实,嵌入于其形式审美特征之中”。可以看出,一部作品的古典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两个维度上,两者密不可分。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就是这样一部长篇巨著,其中的思想维度和审美维度完美和谐。
小说以纯粹的民间视角,借鉴民间说唱艺术,以“行刑”为主线,穿插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发生在山东“东北高密乡”的一场史诗般的民间反殖民运动。整部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再现了中国本土历史生活中最朴素、最真实的场景。书中人物性格各异,都在页面上。在这篇论文中,受害者充满猫语,再加上媚娘的啼哭和歌唱,以及钱的九曲回肠,使小说成为一部嘈杂的多声部交响二重奏,使故事悲壮。在这种悲凉和悲剧的背后,莫言尖锐地批判和抨击了古代文明所隐藏的封建王朝权力体系、中国几千年的暴力文化、伦理道德体系,也热情地赞美了东北高密人所演绎的民间自由艺术生命形式和人生绝唱。
作品的思想必须依赖于作品的艺术形式,如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和语言特色。小说采用了“凤头”、“猪肚”、“豹尾”三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运用了口语、口语、谚语、粗话等大量独特的民间语言。文笔自由奔放,飞扬的想象力蕴含澎湃的激情。虽然不时有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