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萧伯纳喊海菲兹:波塞冬 请拉错音

萧伯纳喊海菲兹:波塞冬 请拉错音

发布于:2021-02-26

2021年是小提琴大师亚莎海菲兹的120岁生日。

如果要找一个比海菲兹在20世纪成就更高、影响力更大的小提琴家,很多专业人士的答案是:不会。

弓弦之间,有什么是他无法成就的

1917年10月27日,海菲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进行了他的美国首演。那时,他已经在欧洲出名了,许多美国音乐家都来听音乐会。其中一个就是海菲兹的哥哥埃尔曼,他是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家。坐在他旁边的是戈多夫斯基,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家。听着听着,埃尔曼对身边的戈多夫斯基说:“今天真热。”戈多夫斯基平静地回答:“钢琴家不觉得热。”

2000年,推广视频总监Monsaingeon在小提琴演奏黄金时代回顾了电影——-《小提琴的艺术》。面对镜头,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海菲兹少年时的表演,惊得闭上了嘴。

从让埃尔曼感到燥热的美国首映,到帕尔曼对之前情况的回忆,八十余年的时光里,涌现出的每一位小提琴家几乎都活在海菲兹的“阴影”之下。今天更好,不是因为表演者的水平提高了,而是因为年轻人逐渐不再意识到他们需要面对的艺术标准。

埃尔曼是举世闻名的奥尔学校第一小提琴手。他的艺术成就和对公众的吸引力都是典型的超级天才。帕尔曼后来的发展备受争议,但直到现在,他仍然是最后一个掌握超技巧魅力的小提琴家之一。他们两个都是真正能掌握自己乐器的演奏者,懂得技巧的深刻内涵,也懂得自己精力和实力的难处。正因为如此,当他们面对海菲兹时,他们最能理解他在弓弦之间完成了什么。

通常,当我们谈论某个演奏者时,我们会关注他在乐器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但是面对海菲兹,问题就变成了:他在小提琴上有什么成就不了的?

技巧没练到他的一半,音乐性就飞走了

小提琴和钢琴最大的区别在于音准。钢琴调音后,每个键的音高是固定的;小提琴的每个音符都需要演奏者在琴弓触弦时找到正确的音高。同样,演奏所呈现的音色和音质,也会随着小提琴手握琴和揉弦的细微变化而明显不同。小提琴手的舞台生涯大多比钢琴家短,主要是因为演奏中时时刻刻的控制,对于身体机能的要求太高了。

在“前海菲兹”时代,小提琴技巧的精准度没有今天高。海菲兹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剧作家、评论家萧伯纳曾半开玩笑地给海菲兹写了一封公开信,希望他偶尔念错一两个音,以证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其实这并不夸张,因为对于海菲兹之前的小提琴家来说,绝对意义上的天衣无缝的音准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帕格尼尼。帕格尼尼虽然没有给后人留下录音,但根据当时的记录,他状态不好的时候有明显的瑕疵。不过当时的观众也不会感到意外。

一些早期留下录音的小提琴大师,如海菲兹的前辈伊萨伊和克莱斯勒,可能能够在一些语调极难控制的段落中保持平稳,但他们的语调可能并不完美。当时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要求,难免会被认为不切实际,甚至过于迂腐,只会导致过度练习,损害演奏的音乐性。直到海菲兹出生,小提琴演奏的理想状态仿佛从天堂来到人间。他完美的表演让同代和后辈的小提琴手无话可说,只能努力练习。

当然,音准只是一个方面,海菲兹把小提琴演奏技巧不同方面的准确性提高到足以分开时代。换句话说,他并不是靠“鼓吹什么”来达到这么大的影响力,而是只要站在舞台上,影响力自然就出现了。海菲兹的到来可以说扫除了两类小提琴家。一类是技巧虚浮、艺术平平的“花架子”;另一类

则是追求机械性的技巧,却未在音乐方面同样深入的演奏家。

如果说,海菲兹也带来了某些“坏影响”,那就是后人对于技巧的追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变得有些过犹不及。小提琴家韩黛尔有一句妙语,大意是太多演奏家过度追逐海菲兹的结果,就是技巧没练到他的一半,音乐性便已从窗户飞走了。

没有人能完全实践理想的演奏

20世纪下半叶,小提琴家们一度掀起了竞相灌录帕格尼尼超技作品的潮流。可“帕格尼尼热”持续了30年,还是退潮了,因为并非每一位独奏家都真的适合这样的作品。海菲兹灌录的帕格尼尼作品屈指可数,对其他高度技巧性的作品也是颇有选择性地演奏和录音。但他仍被视为技巧的顶峰,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完美的音准吗?可以说,海菲兹的演奏体现出了技巧和音乐表现之间的辩证。

人们常说“技巧为音乐服务”,但其实,这句话只说出了问题的一半。我们听到的每一种演奏效果,都是根植于某一类技巧之上。将演奏分为硬技巧,比如双泛音、连顿弓等,以及更考验修养的音乐表现技巧,固然是合理的。可最终,不同层面的技巧需要融为一体,在演奏家宏观视野的引导下,才能呈现演出的全貌,并彰显出演奏者技艺水平的高下。

海菲兹从种种能被量化的精确度出发,不断深入技巧的综合性层面。他对每一个层面的完成,都让人叹为观止。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具有顶尖修养又不为技巧所束缚的小提琴家,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音乐理念,是一种怎样的光景。

不过,哪怕是大师级人物,也很难将心中的理想悉数呈现。笔者不时会访谈一些演奏家,不少人都指出,没有一个人能百分百地实践自己理想的演奏。有时听众能听出演奏家的局限,但有时只有演奏家自己知道。海菲兹也未必完全实现了他的“理想”,但在我们已知的小提琴家中,他和克莱斯勒可以说是局限最少的。

聆听海菲兹演奏的最典型的超技作品,譬如维尼亚夫斯基的《谐谑曲与塔兰泰拉》,会感到在他手中的音乐一方面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却也更“难”了。再绕指的段落,再复杂的运弓,由海菲兹呈现,都如同热刀切黄油般迎刃而解。因此,不熟悉这首作品的人,初听时可能不会感觉这是一首艰难的作品。但与此同时,海菲斯所选择的技巧艰难之作,都不会是单纯为炫耀而困难,难度本身有着戏剧性的目的。

音乐家对于音符间距的把握,就像人在说话,字与字之间的轻重缓急能够打动人。海菲兹的演奏速度惊人,但即使在最快的速度中,他也总是能将音符的衔接把握得无比从容。更重要的是,他将深刻的音乐表现灌注于演奏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的演奏家中,也许有人能企及他的速度,但海菲兹的清晰、稳准,音质的均匀度与色调变化,哪怕在最间不容发的段落中,也能在每个音符上从容掌控。

小提琴家是小提琴家,而海菲兹是海菲兹

既然表现最突出技巧的小品时,这位大师都展现了如此丰富的音乐性与深度修养,那么在表现意境深刻的大作品时,海菲兹只会更彻底地为音乐奉献。

其惊人的技艺缔造了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首乐章兼具宏伟性与强大推进力的演绎,以及莫扎特《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高度优雅而又神采奕奕的诠释。海菲兹对音响的造诣,可说是录音史上除了克莱斯勒外丰富性与高品质的极限。如此千变万化的音色、音质,无不体现出深刻的音乐性的目的。在表现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末乐章开头的双音主题时,他炽热的音响会让你感到,哪怕此时音乐厅停了电,也会被这样的声音照得如同白昼。

演奏舒伯特《幻想曲》开头的长音时,海菲兹在原作朴素的格调之内,奏出细腻的色调与力度变化,是让听众叹为观止的神技。此曲是小提琴家们非常热衷的一首作品,倘若比照一些录音,就会发现,单单这个开头,海菲兹的处理方式已让不少已经到达大师级别的同行“绕着走”

埃尔曼聆听海菲茨演奏时感觉热,他说出来了。另一些小提琴大师,则默默地探寻如何避开海菲兹那一路的演绎方式,追求同样震撼人心的音乐魅力。这方面,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的做法或许是最耐人寻味的。他演绎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的协奏曲,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的录音,一方面是大艺术家的天性流露,另一方面却让笔者感到,他似乎还是希望离海菲兹远一点。而老奥是如何评价海菲兹的呢?他说:“小提琴家是小提琴家,而海菲兹是海菲兹。”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