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采访|何建明:上海这个城市让人愿意和它一起成长

采访|何建明:上海这个城市让人愿意和它一起成长

发布于:2020-11-07

2020年恰逢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当代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和作家何建明,数年前接受上海宣传部和上海作家协会的邀请,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资料和文件,采访了数百名经历过浦东开发开放的人士,实地参观了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的热土,用40万字把浦东开发开放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写成了《浦东史诗》。该书出版后,在文学界、出版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被认为是近年来当代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领域的一大突破,是中国报告文学改革开放重大成就的一部杰作。

《浦东史诗》纪念版

为了向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今年世博会期间专门推出了《浦东史诗》纪念版。近日,何建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并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浦东史诗》出版后两年在浦东观察到的新变化。

“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正常的社会运行节奏,大家都响应了在家隔离的号召。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突然变得冷清,城市生活似乎戛然而止。

何健明来上海是因为想再写一本书,但又不想被疫情“留”在城里,经历了上海的抗疫过程。疫情期间,整个社会笼罩在焦虑和抑郁之中,而住在黄浦江边酒店的何建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疫情最困难的时候,街上没有人,黄浦江上没有船,但是浦东的灯还亮着,没有大楼熄灭,整个城市运转有序,让人觉得踏实。这让我很感动。”

何建明

矗立在陆家嘴的高楼是浦东发展的象征,也是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这种艳丽的颜色在疫情期间从未熄灭过。"这座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何健明回忆起疫情期间灯光带来的感动,至今仍感慨无限。

对于疫情期间停滞不前的城市来说,灯光看似可有可无,但也在关键时刻给了人们信心和希望,也体现了城市的强大和关爱。“这座城市很棒,管理它的领导人也很棒。他们知道疫情给我们国家和城市造成了困难,所以在这个时候给人们信心。”

回顾2020年上海抗疫历程,恰恰是“民有所建,民城为民”的最好证明。何建明把他对上海最真实的感受写进了他的纪实文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疫情期间的访问让我再次对上海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何建明告诉《人民日报》记者。“这座城市让人们愿意和它一起成长,一起繁荣。这是我愿意写上海的出发点和感情点。”《第一时间》也被上海市宣传部部长周惠林点名,成为第三届世博会赠送给中外记者的礼品册。

《第一时间》舒颖

回顾整个30年的对外开放发展,今天浦东的彩灯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宁愿在浦西有一张床,也不愿在浦东有一个房间."是老上海人的戏谑和嘲讽,但也反映了多年前浦东“丑小鸭”的尴尬地位。1990年春,邓小平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最后决定。此后,几位上海领导人都致力于这一目标。

何建明表示,无论是这些执政的领导人,还是参与建设的普通上海人,浦东道路沿线的变化都离不开他们的推动和努力。“上海在浦东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比现在任何其他城市遇到的问题都要困难得多。然而,凭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发展时期的开拓精神,出现了一种特别有效的经验。如果把这些经历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一首非常优美、感人、旋律优美的诗。”

“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文化高地”

浦东开放开发30周年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浦东史诗》出版两年来,何建明一直在重新认识浦东的发展经验。他认为,浦东目前的发展重点是在经济层面,未来浦东的发展将带来新的成就,包括城市文化的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上海确立了上个世纪中国文化的最高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都在上海。一百年后,上海变成了大上海,大浦东。那么,新上海,尤其是浦东,能否为我们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创造一个新的高地呢?我充满信心。”

对于浦东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何建明用文艺复兴的类比向《报纸》记者解释了他的构想:正是因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大发展,整个欧洲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那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作家,掀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今天的浦东发展得如此美丽和迅速,它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焦点。我们也应该能够用我们的智慧和精力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一个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样的伟大的文化高地。

“我感觉中国文学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新高峰,恐怕就是都市文学,这是本世纪中国的未来。中国作家那么多,大部分还在写农会。农耕社会的这些作品,从鲁迅到莫言,我估计目前没有人能超越他。中国文学能永远这样下去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是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尤其是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现象。这段中国文学,尤其是这些伟大的作家和小说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何建明告诉本报记者,要写出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必须跳出“浪漫”和“弄堂阁楼”的旧模式,着眼于波澜壮阔、千变万化的当下现实。“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浦东已经成为经济金融高地,为文化高地的建设积累了独特的机遇。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写出属于城市的自己的作品。”

工作室和研究所搬到浦东后,何建明扎根浦东,从这片土地上看上海。他认为,浦东今天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首先传播和发扬浦东精神,增加人们对浦东的了解。此外,我们传播文化和作品的方式,包括浦东精神,也应该改变。“我一直在基层。事实上,文化作品的传播数量和方式可以更广泛、更灵活。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文化人,都可以更深入,更面向社区,更面向单位。”

在浦东,过去如诗,现在如歌。

就像何建明未来说的,“我觉得中国是一艘驶向未来世界中心的船,浦东是船头。这个蝴蝶结很有意思。站在船头,会有一种乘风破浪的感觉。弓很重要。弓是方向,是通向未来的方向。它有一种力量。它要求我们做出判断。也是我们整艘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船头应该瞄准的方向,前方可能覆盖着暗礁和浅滩。但我们可以肯定,宏伟的浦东史诗将在未来30年继续延伸。

标签: 上海 城市 疫情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