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让“被抹去的历史”和“看不见的人”的声音被听到|一周新书推荐

让“被抹去的历史”和“看不见的人”的声音被听到|一周新书推荐

发布于:2021-02-01

记者|实习生陈虎

编辑|临淄人

1 《山花对海树》

《山花对海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

年初上映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改编自年轻作家韩的小说集《山花对海树》。相对于电影的浪漫化、去政治化,小说在生活中更加悲凉和沉重。这本书由六个小故事《小红花》 《小红花》 《灰里焰》 《倒春寒》 《兰花草》组成,记录了经历过各种失望的六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其中风浪很少,但很多是平凡生活中的痛苦,刺骨寒冷中的温暖。这也许反映了韩的写作哲学,“我年轻的时候总想,我该写些什么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呢?现在写作的心还在,这种妄想也没了。我只需要写一些我没有写的东西。明白这只是关于我,我的手脚松了一半。同样的世界和人情,有的人什么都没写。杜丽的诗之后,无数人唱过山河。”

编剧秦文评论道:“我对她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节感感到遗憾。虽然后来合作不多,但我确实一直记得她自由灵活的文字世界。”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中一段话感受到课文的喜悦:“从学校到家的路并不远,正好适合走路。如果在随身听里转换成歌曲,可能需要两三首。如果换算成文字,几乎有几个自然段,即——大道是一段,里面的行道树是逗号,路口的红绿灯是句号,市场街道是下一段。里面有三个感叹号,分别是卖羊头的白帽子老头,活鸡摊上叫卖的家禽,还有老喊着涨价的南方皮鞋店。除了《长生林》,韩还写了诗《推冰人》和短篇小说《山花对海树》。

《一颗苹果宣布成为星球》

《天真人类》

[美]孙林译,贾斯明韦德译

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1-1

在传统的非洲信仰中,如果有人意外死亡或被谋杀,那个人的灵魂将成为一个在世界各地游荡的幽灵。《唱吧!未安葬的魂灵》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因为贫穷、毒品和种族歧视而几乎四分五裂的故事。——出生于一个混血儿家庭的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姐姐米凯拉以及他们的母亲利昂尼踏上了欢迎他们的父亲出狱的旅程。一路上孩子生病,大人被警察拦下贩毒,差点被警察开枪打死。两个孩子可以看到家庭中的死者,复仇者也跟着他们的旅程寻找过去的真相。故事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展开,过去的不公和今天的绝境。从这部小说中,你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要素的影子:威廉福克纳的道路小说模式,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幽灵人物和歌唱中安息的幽灵,盖尔琼斯笔下的奴隶制下的女性生活。这三位作家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这本书的作者,黑人女作家贾斯敏韦德,第二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韦德的命运是不幸的。她出生时,医生断言她很快就会死去。她五岁的时候,差点被一只牛头犬咬死。当她23岁的时候,她的哥哥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当她29岁的时候,她的家乡遭受了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生活的痛苦和艰辛给了她非凡的感知力。她的另一部小说《唱吧!未安葬的魂灵》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个家庭12天躲避飓风的经历写成的。她喜欢把自己的家乡形容为“鬼鬼缠身”,那里似乎每个角落都有死去的灵魂。

通过韦德作品中一个黑人家庭的私刑、监禁、枪击和种族不公,你可能会不断想到美国社会的种族冲突,现实可能比小说更残酷。“未埋葬的灵魂”不仅是小说中死去的人物,也是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幽灵。韦德想让这些灵魂歌唱,让“被抹去的历史”和“看不见的人”的声音被听到。

《唱吧!未安葬的魂灵》

src="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116542749/1000">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法] 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 许钧 译

雅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2

米兰·昆德拉无疑是在世的作家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之一。他对自己言辞的准确性有一种近乎严苛的追求,力求每一个字都有唯一对应的准确意义,不愿意读者对他的语言和作品有任何误解,因此亲自将《不朽》翻译成了法文,他也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拒绝了大部分的访谈要求。那除了文本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了解他呢?

记者出身的作家布里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昆德拉广阔人生的路径。本书以昆德拉的理论随笔与文学文本为基础,将其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沿着昆德拉的生活际遇和思想脉络来深入探寻他的写作人生。《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呈现出一位深受捷克文化传统和西方超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长期居住法国并坚持运用捷克语写作的作家在多种文化之间的游走,也讨论了昆德拉最钟爱的作家卡夫卡,以及他对一众“卡夫卡学家”的不满,最后落笔于“反现代的现代人”一章。毕飞宇评价这部传记时说,“你把传记拿到手之后,拉杆箱一拉,整个昆德拉你就可以打包了,交代得非常清晰。”不过,昆德拉可能并不想看到本书的面世,正如书中所言,他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放置于历史之中分析和看待。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

王程韡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2

18世纪的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曾指出,“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人民吃什么样的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也说明了食物这种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和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清华大学火爆的《舌尖上的社会学》课程便以食物为媒介,探讨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讲教师王程韡以此为基础,写作了《正是河豚欲上时》一书。

“河豚”巧妙地点出本书的两条论述路径,一方面借用“吃货”苏东坡的诗词佳句,点明它与饮食社会学有关;同时河豚是通过洄游的方式认知整个世界的,本书即是从饮食出发探讨诸多社会学的问题。食物“地道”和“正宗”的争论由何而来?从“吃垮必胜客”到麦当劳的肉夹馍中如何能看到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的关系?中国人的饭局以及请客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心理?地摊美食和食客的幸福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王程韡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作为一名从前学习理工科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者,跨学科的背景给了他丰富的视角来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

王程韡在写作本书时力求有趣和通俗,因此在正文集中呈现了以“我”为主要角色的经历和田野发现,在脚注中则是呈现可以用以阐发讨论的理论线索和学术表达,这样读者可以自行选择阅读通俗文本或学术文本。作者希望让概念不再成为阅读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的理论门槛,并试图通过以“我”为主角的叙事重新审视一些被现代社会视为二分的概念:行动与结构,全球与地方,适应与变异,科学与风险……打破既有的论述结构,展示社会中更多的平行的可能性。生活与社会本就是混沌的,我们或许能从条分缕析的学术概念以及严格的研究范式之外发掘其更复杂的原貌。

《昭和风平成雨:当代日本的过去与现在》

《昭和风平成雨:当代日本的过去与现在》

沙青青 著

漓江出版社 2021-1

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曾说,日本人在确定自身的坐标时,有意无意将中国当作媒介;而相较来说,中国几乎不曾把日本当作思考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时的媒介和思想资源。日本关注中国的持久性和中国对日关注的微弱形成了某种不对称关系。美国资深东亚问题专家、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荣休教授傅高义则认为,日本的发展道路和中国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差,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碰到的问题中国也有可能会碰到。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日本出发,或许可以反观中国自身。

《昭和风平成雨》一书聚焦日本的昭和时代(1926-1989,覆盖日本的军国主义时期以及战后的经济腾飞)和平成时代(1989-2019),作者沙青青从被我们熟知的各种日本文化现象入手,结合大量的数据、官方文件,还原其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以此观察整个当代日本社会的变迁。他从樱桃小丸子一家追溯战后新中产的日常生活;从电影《小偷家族》揭开日本社会日益扩大的阶级差距的一角,探讨影视作品如何反映《下流社会》一书中描述的场景;从随处可见的“昭和馆”窥视某种特殊的集体心态,探究日本社会如何由傅高义笔下的“日本第一”至“日本不况”。平成时代日本社会的种种变化正是对此前昭和时代的映射与反馈,而站在令和时代的起点回望尚未远去的两个时期,当下无疑仍处于昭和与平成的延长线上。

2020年去世的傅高义曾对上世纪下半叶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深入的研究和考察,著有《新中产阶级》《日本第一》《日本还是第一吗》等。《昭和风平成雨》中引用了许多傅高义在日本进行田野调查时的发现,而沙青青正是《日本还是第一吗》的译者。沙青青现任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关注中日近现代史,著有《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聚焦于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以及日本人如何记忆战争,《昭和风平成雨》可以看作它的延续。

《亚当夏娃浮沉录:一千个哈姆雷特》

《亚当夏娃浮沉录:一千个哈姆雷特》

[美]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著 生安锋 等译 生安峰 审校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

或许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故事如亚当夏娃一样持久且广泛地传播,亚当夏娃身上承载了人类对于自身丰富的想象,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人将其作为宇宙起源。本书既探讨了这一奠定欧洲文明基础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如何演变发展的,也试图找出这一人类起源的神话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寓言性及道德问题。此外,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对婚姻自由、女性权利以及厌女症等问题产生思考:该书从远古神话的集体无意识中追溯人类的潜意识,梳理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化过程,进而延展到社群组织模式、现代人际关系、饮食习惯、育儿模式等。

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在书中他综合了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神学的研究方法,将古老神话的片段置于历史、宗教、艺术和科学的语境中考量。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西方思想史中的若干重要命题:奥古斯丁通过亚当夏娃进行原罪的探讨;中世纪神学家借由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批判女性的虚荣和道德败坏;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亚当夏娃从抽象概念变成了真实的、拥有人类自由和独立性的夫妻;而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化论的提出都对亚当夏娃的神话提出挑战。我们究竟从哪来?亚当夏娃传说的起起落落贯穿于整个文明史发展进程,也是人类对起源问题的不断叩问和追寻。

《浮世绘流派史》

《浮世绘流派史》

[日] 大村西崖 [日] 田岛志一 著 佟一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1-1

日本浮世绘似乎已风靡全球。它是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风俗画,擅长捕捉人间事物的瞬间,其内容多为表现贵族、市民和优娼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并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空间做出有趣的描绘。我们可以在浮世绘上看到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中既包含中国木刻的渊源,又体现出日本艺术自身的特质,同时浮世绘在19世纪传到西方,对印象主义和后印象派画家产生了影响,马蒂斯、塞尚、梵高都曾对其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浮世绘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且多样的断面。

《浮世绘流派史》一书系统介绍了浮世绘的源流与发展脉络,从庆长、宽永时期的兴起到菱川派、宫川派、鸟居派、西村派、北尾派的发展,本书按各流派的兴起时间顺序排列,勾勒出一个庞大而又清晰的浮世绘谱系。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浮世绘从最初上流社会的赏玩对象逐步开放为社会大众的审美消费。书中收录了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及各名家的藏品,展示了340余幅浮世绘大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幅手绘、木版画作品,并由日本美术史学者、美术评论家和大村西崖、田岛志一著述解说。如果读者想要对日本美术史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阅读2019年出版的《日本美术史》,该书梳理了日本艺术从远古时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着重选取那些日本美术史中最具意义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文物中的物理》

《文物中的物理》

戴念祖 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1

文物与物理,这个组合听上去非常跨界,但实际上物质文明的创造从未离开对物理知识的发现和运用: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振动机制,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结构性力学设计等等,都体现出古老的智慧。用现代物理学知识解读千年的文物,或许会发现其中的别有洞天,也或许能与古人对话,解开文物身上的秘密。

《文物中的物理》由科学史家、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戴念祖写作,该书以物理学的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和磁各分支为纲,串联起蕴藏着丰富物理学知识和原理的文物,带领读者品味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科学趣味。该系列的另外一本是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周嘉华写作的《文物中的化学》。在学科专业化的今天,这两本书似乎在提示着我们,人类对过去的发现之旅在呼唤越来越多样的视角。

标签: 日本 平成 亚当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