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30个图标“篆刻”中国文化融入冬奥会

30个图标“篆刻”中国文化融入冬奥会

发布于:2021-01-12

1月6日,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剪纸艺人尹玲玲创作了一幅名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体育图标》的剪纸作品。照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冬奥会体育偶像(朱文)。图片由北京冬奥会组委会提供

“像‘印刷’,不像‘标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体育部长童立新表示,看到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的体育图标近日正式发布,第一印象。

体育图标是奥运会的标准,这些符号定义了每项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时刻,将被广泛应用于赛事景观、指示系统、门票、电视转播、新闻宣传、市场开发等诸多领域。“体育图标可以超越所有语言和文字,无论是运动员、教练还是观众。看到这个logo,就知道它代表的竞争。”童立新说,体育图标作为奥运会重要的视觉形象元素之一,不仅功能非常强大,而且是传达举办奥运会理念和东道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共有30个体育图标,其中北京冬奥会24个,北京残奥会6个。图标设计以汉字为灵感,篆刻为主要表现形式。

“最初的创意计划有近20个方向。无论从冰雪运动,还是图形创意,还是文化渊源,我们都找到了很多和过年有关的元素,甚至尝试过剪纸和皮影戏,最后把方向锁定在文字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会组委会文化活动部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总设计师林存真介绍,选择“文字”有两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会徽基于文字。"冬奥会的体育图标在意识形态上要与整个冬奥会的形象和景观体系相一致;此外,2008年夏季奥运会体育图标的创意也来源于文字。我们想知道体育图标上是否有夏季奥运会的回声,它也反映了“双奥运城市”。"

2020年5月初,设计团队开始打造运动图标。在确定灵感来源后,林存真和他的团队第一次去了中国历史研究所,从甲骨文甚至更早的文化符号中寻找可能性,研究如何利用文字的结构或笔法最准确地表达体育赛事的形式。“让大家长得像汉字,看不懂是什么。”在她看来,体育图标就是一个窗口。“当你看到它,喜欢它,你就会理解它,然后你就会理解中国文化。”

“词”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起初,创造力并没有落在篆刻上,而是落在书法上."林存真透露,冰雪运动是速度和力量的体现。当他们尝试书法时,“有的图标还可以,有的会觉得力度不够。”比如在画冰球图标时,很难用画笔表现出冰球比赛中的激烈力量。至此,封切成为新的方案。“与切割艺术相比,切割艺术具有更强的力量感。同时,由于刀和石的关系,会有非常有趣的边缘结构。”

为了实践篆刻的理念,林存真特地邀请了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篆刻艺术家张鸣关合作进行平面设计,张鸣关用篆刻来表达。

“秦汉印章是中国篆刻史上的巅峰,‘秦汉印宗’成了后来文人刻书的‘金科玉律’。”张介绍说:“秦汉发展时期,汉字主要以大楷和小楷为主。大榭和小燕的字有很强的象形性,类似于冬季运动中轻松跳跃的感觉。”经过多次讨论和尝试,图标最终采用了中印风格。

为了让每一个运动图标都充分展现出运动最具特色、最美丽、最成功的瞬间,绘制图标是一个在正式篆刻之前反复修改的过程。“图形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比如一条线,它的角度、粗细和长度其实是对运动本身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如果不了解这项运动,图形能力不强,很难画出来。”画刚开始的时候,林存真就问设计师,“做这个图标之前,每个图标一定要有100多张草稿,手边有感觉才能画。”

有些图形形成比较快,可能会出一两百稿;还有的需要几个人画几千张草稿,分开画。每个人都有上百个草稿,但是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令林存真印象深刻的是速滑和短道速滑的区别。“一开始,设计都是侧面造型。和体育部的专家研究后,我们把短跑道分成两个人,大道被画成了正面。正面表达需要头、手、肘、腿。是透视。抽象小图形如何运用人的力量手臂胸部

空间的状态表达出来,这个特别难。”例如,运动过程中前后腿的细节,“大家看图时看不到弯曲的腿,因为弯腿的膝盖是正对着你的,怎么让人意识到它是一个弯的图形,这就花了我们很多时间去调整。”

好不容易形成理想图形后,张洺贯的篆刻工作又遇到难题,“在用刀刻石头时,由于我们无法掌握石头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刀在锉得比较快时会出现‘崩残’。如果‘崩残’出现在提示速度的位置,它是合适的,但若出现腰部、肩部这样体现身体结构的位置上,它就会对图像的表达有影响。”简单来说,篆刻这种天然的“崩残”效果,与图标本身的清晰度、传达运动特征的情况,接洽存在难点。

但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篆刻最终仍与汉字相互融合,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这样的时代机遇在张洺贯看来,是篆刻一次新的生机,“我们一提到书法与篆刻,总觉得离年轻人的距离比较远,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适应它。”

“可怎么让篆刻在年轻人心里激起一些小的浪花,让他们觉得篆刻依然可以时尚起来?”林存真透露,“我们得让体育图标动起来。”动态版的体育图标,成为设计团队的主攻方向,“适合现在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和年轻人喜欢的状态。”

不过,让这些体育图标“动起来”并不容易。如何把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动画?又如何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难题。此前困扰张洺贯的“崩残”却意外发挥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表示,他们研究后发现,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北京冬奥会赛时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次发布的体育图标的色彩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这也将烘托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表示:“我们想让大家感受到,冬季运动、冰雪并不冰冷,冬奥会将是充满热情、火热又温暖的。”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图标 体育 冬奥会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