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西草街:戏剧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美丽

西草街:戏剧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美丽

发布于:2021-01-05

如果您打开该列:

胡同是老北京的城市名片。有流传了几个世纪的老建筑和民俗文化,有口耳相传的名人轶事,有年轻人带来的新潮文化和生活方式,和谐共生,生机勃勃。报纸开了一个专栏叫“趣味胡同”,带你去逛逛那些在新时代的胡同里有故事有趣事的人。

前几天《贵妃醉酒》又在长安大剧院迎来满座。杨贵妃,由梅派青张懿方慧扮演,看起来很高贵,唱得很好,有羽冠、云肩、绣袍和长袍.微笑,水袖飞扬,国粹之美令人惊叹。

孙英拿出1980年设计的传统学校的蟒身图案,给两个徒弟讲解要点。

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华丽服装的制作地点就藏在一条小巷里。

出了朱石口地铁站,往南走到草市街,巷子里有一间青砖灰瓦的小平房,上面的牌匾写着“国家翠园”。这是北京戏剧厂。虽然藏在胡同里面,门面不大,但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服饰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单位。自1956年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戏剧工厂的工匠们以其独创性继承了这一宝贵技能,并保护着梨园的华丽服装。

服装厂的裁缝裁剪绣花蟒袍。李尧

戏剧厂设计室的架子和柜子上随处可见一摞摞的牛皮纸卷。“这是戏剧厂的大宝贝!”64岁的孙颖说,她1976年进入工厂学习艺术,现在她已经成为国家级戏剧服装生产技能的代表性传承人。“牛皮纸上写满了代代相传的图案,涵盖了梅、商、成、荀等各种服饰图案。袍服、道袍、箭衣、披风等数百种数万件,堪称我们的‘样本库’。”

目前孙颖正在带两个徒弟做《下陈州》演员用的蟒袍,原图案来自“样板库”。

孙英拿出一个牛皮纸卷,打开看。一幅长约1.5米宽1米的“双龙戏珠”巨蟒身跃入眼帘。上层的易龙俯冲下来,想绕着珍珠移动。下半身的易龙抬起头,想要翻身跃起。水被卷成一个轮子的形状,整个画面宏伟而大胆。仔细看,设计的空白处还写着“1980年6月,孙颖”。

画出如此美丽的图案需要多年的努力。孙英回忆说:“刚进厂的时候,我是个门外汉。我先是跟随尹、学艺,学会了画一些小草、花卉等图案。后来能独立设计图纸,改了好几次,十几次。师傅严厉,素描被反复推翻,我抹了把眼泪,继续画。”辛辛苦苦终于有了回报,孙颖设计出了一款既美观又有利于刺绣呈现的精品,也得到当时亲自前来挑选服饰的张君秋、刘雪涛、李士奇等名家的肯定。

梨园讲究“穿坏不穿错”,传统历史剧服饰有固定的规定,意思是“做人”。与当年蝎子的“样”相比,孙英的徒弟张骞原本是按样画的。“龙身的形状,小如龙麟的方向,一定要遵循格局,根本不能走样。”张骞说。设计图只是制作戏剧服装的一个步骤,一套完整的戏剧服装要经过选材、设计、样张装订、绘画、刺绣、裁剪、制作等十几个严格的步骤。到目前为止,孙英带领的团队不仅为“焦耳”制作了服装,还在故宫博物院临摹了婚纱、龙袍、贵妃袍、寝具等200多件刺绣品。

不仅有诚信,还有创新。孙英表示,新历史剧的服装将会在风格、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虽然已经退休,但孙英仍然在工厂里忙碌,培养年轻一代。她说:“话剧厂学话剧才60多年。作为传承人,我一定要要求自己好好工作,用心灵手巧的态度对待每一部戏剧,让这种国术永存。”

胡同安静,上万种服饰,展现百年国粹之美;那一笔一画,刺绣飞针,也继承了精益求精,保持正气,不断创新的巧妙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李尧

工艺编辑泰

标签: 图样 蟒袍 胡同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