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幸存者之歌》纪录片拍摄 再现犹太民族在上海的生活画面

《幸存者之歌》纪录片拍摄 再现犹太民族在上海的生活画面

发布于:2020-12-30

“我第一次认识犹太人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一天下午,我和爷爷路过虹口霍山路。他指着周围的房子对我说:这里以前是犹太人居住的地方。我问,什么是犹太人?他说是一群从遥远的部落逃到上海的堕落王子公主。”

十几年后,曾经走在霍山路上的小女孩长大了。她漂洋过海,走遍各国,90年代定居多伦多,成长为关注人类苦难的加拿大华裔作家。

她是贝拉。为了创作《上海的犹太人》系列小说,她花了近20年的时间去探访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人,留下了大量一手史料和100多万字的记录、提纲和资料。作为她永恒的故乡梦和文学梦,她写了《幸存者之歌》,献给她最爱的故乡——上海。贝拉说,她希望以文学和小说为载体,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热爱,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揭示深刻的人性。“希望自己继续去爱,去拥抱世界,去发现更多他们的美好,去捕捉被岁月掩埋,被烟云掩盖,或者上海不知名的人物。希望这些故事得到挖掘和升华,成为我的下一部作品。”

《幸存者之歌》本文图片和视频由作者Bella提供(02:53)

还原二战烽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

在贝拉的作品中,《幸存者之歌》是一部根据好莱坞传奇制片人迈克米德沃父母在二战篝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改编的小说;上海版叫《飘》来演绎十里洋园的生死悲歌。SMG准备的同名纪录片还原了真实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讲述了大卫和朵拉人生经历的起起落落。

迈克1941年出生在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父亲大卫和母亲朵拉在上海相爱并结婚。和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一样,他们在上海得到了庇护,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摩西堂旧址是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教堂之一。二战期间,上海的犹太难民经常见面,举行宗教仪式。小说《幸存者之歌》中,大卫和朵拉在这里举行婚礼。

大卫和朵拉年轻时的照片

贝拉告诉《The Paper》2010年,应上海电影集团的邀请,迈克准备了贝拉的电影《魔咒钢琴》,讲的是二战时期的犹太小说,两人相识。“当时他告诉我他出生在上海,引起了我的兴趣。”贝拉说。“迈克说,他父亲是上海美国电话公司的高级主管,他母亲经营着一家专供演员的服装店。听完迈克讲的他们一家人漂流到海里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义,我想到了以虚构小说的形式重现他们的故事。”

贝拉和翻译葛浩文合影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迈克父亲在美国商业公司就业的所有相关信息。她还让人打了个《上海的记忆》,把迈克父亲的简历、工资表、照片和手写信件都放了进去。当迈克打开它时,他充满了情感和泪水。最让迈克家感动的是,贝拉根据迈克父亲简历上的地址找到了迈克的故居。仿佛命中注定,这个家其实就是1948年搬进爱文公寓的住户,甚至麦克家留下的钢琴和家具茶杯都保存完好。

迈克故居爱问公寓

大卫的简历

上海曾经是犹太民族的诺亚方舟。当时,2万多名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上海,以他们的宽容和博爱向这个苦难的民族张开了双臂。历史连接着上海两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相处融洽,荣辱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造就了两国民族之间的历史故事。在贝拉看来,这段历史对每一个犹太人和每一个上海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表明上海是一个开放、自由、充满河流的城市。

讲好上海故事,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幸存者之歌》纪录片将虚构变为现实,还原迈克父母的真实生活。它将在4K高清拍摄,并将在中美电视台和一些电影院上映。贝拉告诉The Paper,她不仅是原著小说的作者,还是一系列纪录片的策划人,这些纪录片还原了所有真实的细节,包括犹太人纪念馆和迈克父母的故居。“由于疫情原因,有些采访无法通过实地进行,只能在网上进行对话。所有的内容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

同时,这部纪录片将以参加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运动单位为目的拍摄,也有可能在影院上映。以后观众大概会走进电影院,在大屏幕上欣赏。“我希望这个上海故事能展翅高飞,给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观众带来强烈的精神诉求,共同感受超越苦难的爱与信仰。”贝拉说。

8月17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书展上首次亮相。源地图

今年8月17日,原版《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书展推出,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担任翻译。作为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葛浩文被称为“中国通行证”,但他曾告诉贝拉,虽然他对上海非常熟悉,但其实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他希望通过翻译这部小说,让更多的犹太人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原这个犹太民族与上海之间的历史渊源。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院士认为,葛浩文是整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的文笔和风格值得读者感慨。“葛浩文的翻译可读性强,可信,有趣,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个包容的城市对苦难的犹太人的帮助。”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说,《幸存者之歌》讲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故事,它构建的文学话语丰富了历史。去年发布了《幸存者之歌》中文版,反响热烈。今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英文版,旨在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这个特殊时期的上海文化和犹太民族的历史,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认为,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经历对这类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主人公是如何来到上海的,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名——高管,从而知道上海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大都市。作家的写作属于世界主义和关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范畴,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

“20世纪30年代,近两万名欧洲犹太人来到上海,在这座城市的帮助下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建说,小说《幸存者之歌》是虚构的小说,但它隐藏了真实的人的形象和灵魂,呼唤爱与和平,生动地诠释了犹太人在苦难中乐观豁达的人生意志。“我觉得有一部世界闻名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上海为犹太人所做的事情,在国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知名。期待《幸存者之歌》早日成为上海的《辛德勒的名单》。”

标签: 上海 贝拉 迈克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