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张载:为活着的人谋生
张载:为活着的人谋生
张载思想是宋代儒家德治的思想来源之一,对儒家天命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命”的概念在张载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今天,我们从“命”的内涵、形上基础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张载的“命”进行新的探索。
以“理”释“命”
《说文解字》将“命运”解释为“创造、追随、服从”。“天命”的本义是指上天对人的命令。张载对“天命”的理解与传统儒家天命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儒家的“天命”主要有两层含义:天命和使命。《论语》“生即命,富贵在天”等等,指的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孔子还认为,人不仅要接受自己的命运,还要“知命”,“不知天命,不能自以为君子”。所谓“知命”,就是有意识地接受上天的使命,这一点在孟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孔孟对“命”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张载对“命”的理解。
在张载的思想中,“命”也分为使命和命运。就使命而言,张载认为,“天赐于人是命,人受制于天是性”。在他看来,上天赋予的人性也是一种“天命”。这种“天命”规定了人的素质、性格等。并为人的社会道德属性奠定基础。就命运而言,张载用与空气相遇的命运解释了一些无法改变和言说的命运或时刻。在张载看来,命运的命运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人只能服从这种“命运”。人只有实现和发挥自己的使命,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到“完美人生”的目标。
为了完成“天命”从天到人再回到天(天命-秩序-至于天命)的命运理论模型,张载着重把“天命”发展为使命的意义,并用“理”来解释。首先,张载定义了“理”。在张载那里,“理”有一个规律性的含义,如“损益有余而不足,天理也”。其次,张载把“理”与天联系起来,说“自然人求和谐,建筑整体,不是自然的,人求所画也是自然的”。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追求天理的作用。张载也认为“君子授人以渔,只举天理示人”,所以要以天理教育大众。最后,张载认为,追求理是按照儒家伦理去培养。按张载的说法,“不可知者贤有能,有心求则不知。”求圣就是求德求能,这是上天赋予的,你要用心去追求。追求的具体内容是仁义。
张载以“理”诠释“命”,使人的使命从天到人再回到天,符合儒家“天——人,天——天”的传统。虽然张载也意识到人的命运也有无奈的命运,但他强调人的使命的实现和培养,并用“理”来解释和规范这种命运,从而形成了他的“命”(理)的思想,为道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出于太虚的命理形上学
受佛教和道教教义的启发,在传统的儒家天命论中,“天命”从天而降。张载开始本体论天道的内涵,并从“太多”中完成了对“天命”的解释和论证。他把“太虚”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张载认为,“太虚”不仅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人的爱与恶,也是由于“太虚”。再者,他认为“过分”是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张载以“太虚”为仁义本体,以礼仪为实用,以“体用”论述“太虚”与“仁”的关系。
张载提出“天命”来源于“太多”,并对“天命”的起源进行了本体论论证,使“天”完成了从主宰日到义日的转变。“命”(理)来自于“太虚”,对于人被任命的很多要求也是由“太虚”本体规定的。具体来说,张载用“理”来解释人的使命。他认为,被任命需要一定的规则,就是“性穷”。在张载看来,“万物皆理”,所以人生的核心落在穷理上。因此,张载进一步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天命论模式发展为“太空天命(理)”模式。也就是说,“天命”来源于“太多”,人接受了“太多”转化而来的使命,也通过对“理”的认知回归到“太多”本体。
“天命”来源于“太多”,而“天命”所包含的原则也来源于“太多”本体的规定,是人被命令和行动的形而上学基础。张载构建了一套“太虚天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天命理论模式,并进一步阐释了天道赋予人的使命中的义的合理性。人在接受使命的过程中,也要遵循生活的原则。
为生民立命
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为了重新获得指导人民“命运”的主动权,对佛道的本体论和心性论提出了挑战。张载以“天命”探讨天人关系,旨在建立一个理想的德性社会,从而形成“立命”思想。“代表生命”的本质是规范和论证群众的使命。所谓“立”,就是立义之命,也就是为群众确立人生价值的方向,所以“立”也可以叫“立道”。
张载通过“理”对“命”和“命”的阐释,论证并强调了正义在人类命运中的合法性和重要性。他认为生命必须与仁义相结合,仁义是生命的具体内容,即“仁义与生命的统一可以拯救理性”。在他看来,“天体不落,仁和身物无处不在”。张载通过构建“父性、母性”、“人与物同生”的世界,“整合天地万物,归于仁”,将仁渗透到天地万物之中。“为民而活”就是以仁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为大众的精神标杆,引导全体人民向前进。
张载渴望在人生论中加入仁义等儒家道德,以建立人民的生活。然而,在如何“站”的问题上,张载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张载总能坚持在道德与时间之间做出追求道德与“为我而求”的选择,但他永远无法在群众中普及。要想赢得全体人民的共鸣和支持,让这种价值观在全社会传播到每一个人,就必须触及到所有人的“共情”。正如休谟重视“同情”的作用一样,他提出“无论我们能被任何其他情绪所推动……这些情绪的灵魂或激越原理只是同情的作用”。这种角色是同情个人,同情集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共情是亲社会行为、利他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建立同理心是张载解决上述困境的主要途径,即构建人类的“共同体”。张载的“人的生物和物”,是建立“大家族”式的社会模式和“命运共同体”的尝试。在“血缘利他”的基础上,人类会因为扩大自己的善良,做好事,坦诚光明而感到内心的喜悦。由此,张载论证了德性与道德在命运中的伦理色彩的合理性,并解释了人类在命运与道德的两难处境下仍在追求道德的原因。
张载谈“生”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活着的人而生。他的“命”本质上是“义之命”,儒家伦理是人活在世上的准则。这是用“太虚”构建本体论,用“理”解释“命”,丰富命论内涵的逻辑结果。虽然他的人生理念是建立在使命的意义上,但他的目的是从人类不可避免的使命出发,最终控制人生的偶然和不确定的命运。说到底,人生也在于用正义指引命运。此外,他的开矿、恢复古代礼制、提出边防的实践,都是积极为活着的人谋生的实践表现。
面对社会危机,张载作为知识分子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社会责任,期望通过生活来构建理想的道德社会。张载的“天命”(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儒家传统的天命论。张载构建了“太空天命(理)”的模式,论证了“天命”中“理”的本源和合理性,改变了“三三三五四人三三三五四日”的模式,对儒家本体论的构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虽然他没有明确说出“正义”一词,也没有直接提出“正义”作为本体,但他提出的“太虚”的本体直接影响了程二(程颢、程颐)。二程在张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天理”本体,完成了儒家本体从“天命”到“天理”的最终转化。张载是宋代理学转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原载于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谢阳举,黄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