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中庸》中的进取精神解读

《中庸》中的进取精神解读

发布于:2020-11-18

图片来自网络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家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中庸”,人们往往以“进取”来反对。“中庸”与“进取”能否共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理论上对传统哲学的准确解读,关系到实践中对现代价值的合理建构。

中庸是“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

要理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首先要准确理解中庸。儒家的中庸之道不仅是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也是一种普遍的理想。

人们通常把“中庸”定义为“无过失的一切”,但为了准确理解中庸,就必须搞清楚中庸是否是无过失的一切。对于中庸之道超越一切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庸不亚于“礼”。中庸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一个范畴,它标志着人们达到了和谐的理想。有人认为中庸不亚于“度”。不亚于“度”的中庸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表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达到了和谐的理想。也有人认为中庸不亚于“三”。中庸是一个方法论范畴,它表明对立的“一”和“二”达到了和谐的理想。上述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中庸的理想,但这些描绘是不完整的。从《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不仅仅是伦理政治的范畴,更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是宇宙论的范畴。宇宙学层面的中庸之道与儒家对理想宇宙秩序的假设有关。不限于“礼”“度”“三”。从根本上说,就是“性”。

《没有什么是超越性的》中的“性”,就是《中庸》中所谓的“命运的本质”。「命运叫性」中「性」的解释是什么?有人理解为“善”,有人理解为“理”,有人理解为“情”。从《中庸》的创作时代开始,“命运”的“自然”应该是“生命”。

以“生”理解“性”,可见郭店竹简和高子思想。有论者认为,先秦遗物中没有独立的“性”字,只有“生”字,后世的“性”义在孟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果说“自然被命运召唤”确实是子思的命题,那么其所谓的自然应该理解为“生命”。

用“命”来理解“性”,“命叫性”就是天堂会“活”在事物中。但是,天定的“命”,不是一物之命,而是万物之命;不是独生子女,而是“共生”。如果性是“共生”的诞生,那么“自发性”就是遵循“共生”的原则,“完美”就是“共生”的原则。任性完美的最终结果是契合中庸,所以中庸是万能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共存”原则。

“共存”的中庸之道,预示着一种“万物共育”的理想。符合这个理想的宇宙,就是发展万物的宇宙;一个符合这种理想的社会,就是所有的孤儿寡母都有地方养活自己的社会。符合这个理想的个体,就是快乐、愤怒、悲伤、快乐都是“适度”的个体。

中庸蕴含着改造世界的积极进取力量

中庸以万物为宇宙理想。这种理想和进取精神有什么联系?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进取精神的存在和大小。进取精神的存在和大小,根本上取决于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进取精神来源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离开实践。所谓进取精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往往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理想和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乏成长的土壤;理想与现实差距小,进步动力就弱;理想和现实差距大,进步的动力就会更强。例如,在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清教徒被认为具有典型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从何而来?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清教徒的进取精神源于他的个人救赎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中庸”与“进取”并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所倡导的普遍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杜维明认为,“儒家理想与世界相去甚远。所以它有改造的力量,它的力量肯定不弱于清教。”中庸以“万物共育互不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种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互竞争的世界。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与万物互相竞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共育互不害”是一个极其崇高的理想。所以,秉持这种理想的儒家,必须强调轰轰烈烈,必须储备巨大的力量改造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同养”为理想的“中庸”,绝不是一种“故乡愿望”或妥协。它包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一种改造世界的勇气,即使人有千千万万。

中庸之“进取”有独特的价值指向

中庸以“万物共育”的普遍秩序为理想,这决定了它的进取精神,具有与一般进取精神不同的价值取向。

首先,以万物共育的理想去进步,是重视“秩序”,强调“关系”的进步。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既不是以个人为中心,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它的重心在个人、群体、万物之间。但是,不是打压个人,打压团体,打压人类。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共存”的秩序,是“万物生”的秩序。要肯定万物诞生的合理性和万物的“正确生活”,就要给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共育的理想求进步,就是通过重视“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倡导“和平”的手段来求进步。“万物共育”的前提是万物的诞生。没有万物的诞生,其他权利就会陷入“无皮无毛”的境地。基于万物的诞生,首先是他们的发展权,其他权利是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权,就不会有其他权利。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须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和斗争首先冲击的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最后,以万物共育的理想进步,就是以“平等”、“仁”为重点的进步。肯定万物共存,就肯定了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上的平等;肯定万物共存,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在儒家看来,“活”是“仁”最基本的表现。儒家的仁不仅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修”。圣人“严于天”的作用是发展万物,这是“仁”最普遍的表现。

总之,中庸以“万物共育”为其宇宙理想,而这一理想的终极方向是合理秩序所创造的宇宙共同体。中庸宏伟理想的实现,中庸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展现大智慧的进取精神。对于儒生来说,“士不可不精”是“天命”的召唤。要响应这个号召,就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原载于 《光明日报》 (作者刘静芳),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中庸 理想 万物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