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民生活资讯网 >> 文学 >> 从《王珠江痕迹》看相隔36年的两次文化实践

从《王珠江痕迹》看相隔36年的两次文化实践

发布于:2020-11-27

2020年11月25日,“王珠江溯源1984/2020巡回展”首站登陆桂林,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开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席策展人王创作的摄影、素描、水墨画、影像装置、日记等一系列文学素材,曾于1984年和2020年两次造访珠江源头。本次展览历时36年,展示了王从1984年到2020年30多年的文化实践。

开幕式现场

展览是由于202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一书。这本书呈现了艺术家的行走计划——,是36年前和朋友李毅一起骑自行车进行的。内容是从当时9万多字的日记,几十部黑白电影,大量的素描和水墨画中整理出来的。

王和他的朋友李毅摄于1984年

素描本的扉页

今年9月,受日记中收集的植物标本的启发,王实施了“重游珠江源头”的计划。他从珠江源头收集植物标本,将其转化为图像和绘画,并在中国古代水墨画和拓片中记录植物的状态和纹理。

珠江源植物收藏017摄影/胶片21x29cm 2020

20ZJY0927油墨搓34x45cm 2020

因此,“王珠江溯源1984/2020旅游展”在《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的基础上,不仅展出了1984年创作的一些水墨速写、速写、银盐摄影、日记词,还展出了今年创作的新作《珠江源植物图志》。展览按照新书记载的参观时间顺序,选取了10多个路过点,以更丰富的结构和形式再现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带着观众见到了以青春的名义询问远方的“小镇文清”,以及他带着“波西米亚精神”的青春英雄之旅。

桂西道路纸基银盐1984年27.5x18.2cm 1984年拍摄,2020年冲

天娥纸墨色46x35cm 1984

作为一个具有个人记忆和地域文学特征的展览,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物、事、人”不仅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回溯,而且艺术家在1984年记录的珠江流域生态考察和文本图像,构成了一套研究今天珠江文化、地理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钱江渡口纸质银盐,27.5x18.2cm 1984年拍摄于1984年,2020年开发

桂平摆渡纸水墨画35x46cm 1984

《王:珠江的痕迹1984/2020》并不是一部完全个性化的青春回忆录。一方面,他的“骑马而去”和“追根溯源”可以作为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个体意识觉醒时采取有限行动的特例而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出版和展览源于艺术家在流行病社会的集体休眠中对个人价值的反思和对社会发展的审视。除了重新发现自我和重新开始,这次巡回展览作为一种赋格和回头,也提供了一个高度个性化但诚实的珠江文化和历史的对话文件。

1984年珠江源头的植物标本

在2020年11月25日的展览开幕式上,同时举办了“珠江文化变迁与本土经验”系列学术讲座和“王:珠江之路与思考”公众交流活动。展览期间,艺术家还将开展一项公共互动艺术活动——“珠江源头种子工程”,该活动将持续整个展览之旅。在广西桂林的首次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2月20日。

《王:珠江痕迹1984/2020》在桂林展出后,将在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等地展出,最后一站将回到珠江源头的曲靖美术馆,为展览画上一个有意义的句号。

艺术家王(左)和朋友们在现场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承办。本次展览的学术主办方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策展人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馆馆长孙晓峰和馆长张明。广州33艺术中心和尚荣艺术是协办单位。

“王珠江溯源1984/2020桂林火车站巡回展”海报

———————————————

扩展阅读:

一个“小城文青”的路与思——写在 《珠江溯源记1984》 前面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珠江可能只是一条美丽的小河。但当你摊开地图,打开相关资料,你会惊讶地发现,它横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省,全长2216公里,流域面积45.2万平方公里。它从云贵高原直下……不仅美丽,而且充满野性和活力。除汉族外,周边还有壮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白族、许族、威拉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瑶族、蒙古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我们加固了自行车,带了画板和睡袋。1984年9月19日,我们开始了追踪珠江源头的旅程。

在抽屉角落里塞了36年的《珠江溯源》日记本,终于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关在家里,什么也没做,拿出来读了起来。让我惊讶的是,1984年,在骑自行车回珠江的路上,花了70多天,行程3300多公里,地理落差2000多米。几乎每天,我都蹬着车,漫步,喘息,流汗,爬山,穿越谷底,走在贫瘠的山坡上,呆在野店里,写生,画摄影。在这样的旅行中,有时间,有闲暇,有头脑,也有力量。虽然现在回头看这些文字和想法,有很多幼稚,甚至幼稚可笑,简直就是一个“小镇”的作品。然而,至少他们记录了1984年这个特殊时期,这个“小镇文清”想要挑战自我,反抗生活,憧憬爱情,以不寻常的方式追求“梦中的橄榄树”。

出发1984年9月19日摄影:姚代美135毫米彩色负片冲印

从一个偏僻琐碎的小镇,从一个几乎令人窒息的暴虐困境,在无数的误解、压制和失败中,这个“小镇文明”来了又走了出来,依然是“文明”。当年,年轻而单纯的所谓“思想”,在这个“小城文清”后来的生活历程中,或多或少成了一股现实的力量。意志、毅力、独立、反抗、艺术、社会、知识分子等。现实中的道路更加艰辛,但坚持和坚持,挑战和追求,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路。当然,《文清》会变得有点老油,在不合时宜和不合时宜之间妥协和挣扎。也许,它会逐渐变成一个古老而油腻的“文清”。

途中思考、阅读和观看

但在那些文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考察日记使用的,记录了36年前的眼睛和绿心,以及他们在3500多公里的珠江之旅中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3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一切事物、事物、人都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成为一种历史见证。如果今天再读一遍,你可能会有和以前不一样的眼神和感受。

途中创作诗歌、摄影和河滩素描

事实上,在这段艰辛的旅程中,坚持写下这么多日记的背后,有一个秘密和动力,那就是这个“小镇文清”当时刚刚坠入爱河,想用他温柔而动情的话语和努力的行动“打动”另一个“小镇文清”。所以这些日记就成了半生不熟的“情书”,飞越珠江流域的山河,传递着初恋的别离感。

我送你在珠江源头采摘的野花

这一次,时隔36年,在整理这些“日记——情书”的时候,我发现珠江溯源的调查记录还是有一些公开成分的。毕竟珠江溯源,尤其是自行车溯源,还是很少做的。1984年珠江流域的生态调查和文字图像记录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所以整理这部分调查日记还是可以和社会分享的。而那些属于个体之间的“感情”被弱化,被放弃,从而可以专注于珠江考察的“回忆”和“思考”。

地平线上的道路

在这本《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中,日记按时间顺序增加了十六篇带副标题的短文。这些短文是当年珠江考察后写成的《汕头工人报》长文,共16期连载。在这个编辑过程中,我感觉把它们分别插入到相应时间和情况的日记中,可以改变阅读角度,增加阅读乐趣。

珠江溯源日记手稿

其实珠江溯源的时候,根据它的专业特长和当时的起点,是考察路上写生、创作、摄影的影像记录。一路上画了六七十幅素描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写,大量的摄影(底片和正片)。调查结束后,我还在汕头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珠江溯源散记》。但是,由于多年来从汕头搬到南京,再到广州,再到北京,我家搬了很多次家,有一次在没有“家”的时候把东西留在了别处。所以有些画,尤其是摄影材料,不知道去了哪里。这次在能找到的范围内,选取了一些写生、创作、写生、摄影的作品和素材,结合成图文互补的读本,记录了一个“小城文清”的道路和思想。

2020年3月

Sketchbook内页

1985年“珠江溯源展”资料

途中写生

回国后,是三十六年,2020年5月1日

(本文基于主办方)

标签: 珠江 小城 日记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